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盐财经)
![]()
作者 | 陈慧
编辑|宝珠
视觉 | 诺言
很多人都曾打开过企查查网站,为了查询合作公司的背景,或是好奇某家企业的老板是谁。但一次性支付388元成为会员?大多数人会犹豫。
然而,企查查的招股书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愿意为此付费的人,比人们想象的多。从数据来看,这门“信息搬运”的生意,运转得极好,其毛利率甚至直逼贵州茅台。
2025年10月10日,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主营业务毛利率高达90.73%,而同期贵州茅台的毛利率为91.30%。
![]()
企查查2022年-2025年的营收情况/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在超高的毛利率下,企查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截至2025年6月30日,企查查货币资金1.2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5.95亿元,而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为到期日期在12个月以内的结构性存款及银行理财产品,这意味着企查查现金储备超过17亿元。
此情此景,或许是十年前的温州小伙陈德强预料不到的。当时,他与伙伴为了找到体育场馆的“真老板”开发出了一个查询小工具,十多年后,它已然成为了一门暴利的生意。
![]()
谁在买企查查的会员
打开企查查的网页,输入公司名,就可以看到它的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登记状态等工商信息。
如果你是尊贵的VIP,还可以在页面上通过股权穿透图看到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对外投资看到的它的商业版图,通过法律诉讼信息看到它身上背着哪些官司、总共被执行多少金额……关于一家企业你能想到的大部分信息,都在上面一览无余。
但这些信息并非企查查“费尽心机”打探情报得来,企查查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本质上是对公开信息的“再加工”,或者说,“数据即服务”(DaaS)。
具体来说,企查查主要通过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数百个官方渠道,再利用技术手段对这些海量、零散、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采集、清洗、整合和标注,最终形成用户友好的标准化产品。
当然,收集信息并把信息友好地呈现出来,企查查是要收费的。企查查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大板块:面向个人用户(C端)的会员服务,以及面向企业用户(B端)的专业版与数据接口服务。其中,C端业务是绝对的顶梁柱,近三年收入占比均超过75%。
![]()
企查查商业模式简介/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企查查官网显示,C端用户需支付388元/年,即可成为VIP会员,连续包年的价格为358元。VIP可解锁企业司法风险、股权结构、知识产权等深度信息,对更高阶的用户,企查查还提供了年费1800元的SVIP服务。
尽管连续包年价不到1元每天,但和视频网站不一样,企查查没有月度、季度会员,想成为VIP只能一口气一年起付。那么,有多少人买了企查查的会员?
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的付费用户数量为54.83万,2024年全年的付费用户为104.80万。截至2025年6月末,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1.5亿。
![]()
企查查2022年-2025年的付费用户数量变化/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由数据可见,大多数用户没有购买企查查会员。但对于一些特定职业来说,使用商业查询软件却是工作的标配。
“2022年那会儿,律师协会送了一年VIP,后面虽然不送了,但因为用得习惯,我开始自费买会员。”有着多年律师执业经验的刘昭是企查查的忠实会员,从大学实习的时候开始接触企查查,使用企查查的时间已经超过3000天。
刘昭接手过不少以企业为主体的民商事案件,他表示:“对接新客户的时候,一般都会通过企查查来核查合作双方的主体信息、背后的股东情况和涉诉信息” 。
由于需要长期使用,刘昭买了3年期的VIP套餐,折算下来每年的会员费大约200多元。
![]()
刘昭的企查查VIP会员支付记录/受访者供图
曾做过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陈兴,则从风控角度阐述了企查查的使用价值,“我们计划一个投资项目时,需要在企查查上看公司的股权结构,具体有哪些投资方、有没有诉讼案件等,这样可以看到是否有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的风险” 。
正是这些来自律师、金融从业者、企业高管等专业人群的刚性需求,构成了企查查高毛利帝国的基础。他们购买的,或许并非数据本身,而是企查查提供的查询便利,以及将信息不对称转化为决策优势的能力。
![]()
惊人利润,能维持多久
这笔“会员费”生意,为企查查带来了惊人的利润。
企查查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5.18亿元增长至7.08亿元,净利润从1.90亿元跃升至3.17亿元,净利率高达44.7%。
这三年期间,企查查的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
毛利率如此之高,原因在于数据搬运的边际成本极低——一旦完成了底层数据平台和技术体系的搭建,每服务一个新用户的额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整体上,企查查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云端服务费、人工成本、数据服务费、折旧摊销费用等。它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76%、11.49%、11.19%和9.26%,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
企查查的营业成本/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尽管财务数据光鲜,但企查查的招股书和公开信息,也揭示出用户增长放缓下的隐忧。
从注册用户数看,2023年企查查新增用户数2726.69万,2024年新增用户数2372.33万,较2023年减少了354.36万。
2024年,企查查的会员续费率为56.55%,老客户贡献付费金额的56.75%。在2024年付费用户数104.80万中,新增付费用户数为50.76万,新增付费用户数占当年付费用户数的48.44%。
![]()
用户续费与老客户贡献度情况/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除了企查查之外,市面上的商业查询平台还有天眼查、爱企查、启信宝等,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基本相同,甚至界面也类似。在它们之中,企查查是最早成立的。
公开资料显示,企查查的成立源于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
企查查创始人陈德强出生于1985年,是浙江温州乐清人。2014年,陈德强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因为喜欢运动,打算做一个体育场馆租赁项目,但总是在找场馆的过程中找不到真正的老板,因此做了一个工商信息查询工具,意外地受到身边做生意的朋友们的欢迎。
![]()
10月26日,陈德强在企查查总部接受采访/图源:苏州温州商会
企查查虽然身为行业的开拓者,但必须面对后来者的竞争。用户规模增长已明显放缓,企查查还有什么可以依靠?
一个方向是卷技术。
2023年7月,天眼查推出了“天眼妹”AI大模型,企查查也紧随其后推出自主研发的“知彼阿尔法”商查大模型。
![]()
企查查商查大模型“知彼阿尔法”
AI大模型可以帮助用户以自然对话形式完成复杂商业信息查询。例如,用户输入“某公司行业地位及竞争对手”,模型可秒级调取数据并生成结构化报告,精准解构企业股权关系、产业链定位及风险动态。
在招股书中,企查查披露,若成功募集15亿资金,约10亿元将投入产品升级,其中包括C端4.58亿元、B端1.71亿元、多维大数据库3.68亿元,还有5亿用于AI研发。
![]()
真正的考验
除了用户增长放缓外,企查查也因“诱导消费”与“退款难”等问题被高频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10月29日,关于企查查的投诉高达6430条。“页面诱导消费”“未经授权扣费”“退款渠道不畅”等成为高频关键词。
不少用户声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除了数百甚至上千元的会员费,“2025年10月10日晚,手机未锁屏放在口袋,莫名从支付宝跳到企查查会员付款页面,手机拿出来,直接人脸识别付款成功,申请退款,商家处理后,退款未到账……”
![]()
黑猫平台上对于企查查的投诉情况
大量的投诉无疑正在侵蚀企查查的品牌信誉和用户信任。
此外,来自其他层面的风险更值得警惕。
刘昭曾遇到过企查查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他告诉盐财经:“通常情况下,数据是比较准确和及时的,但也会有偶发的信息偏差。”
过去他曾接触的一家企业,企查查平台显示的涉案金额有 10多万,但后面与承办法官了解,实际涉案金额只有5万余元,对方提及“不排除是系统录入环节出现疏漏”。
“虽然不确定具体误差的原因,但也说明一点,有时候企查查的数据也会不准确。”刘昭说。因此,“一般律师都会选择更有可信度的平台,比如在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尽调报告时,优先选择的还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报告,而不是企查查的报告” 。
![]()
律师一般会优先选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报告/图源:《你好检察官》剧照
据企查查官网,其累计涉及法律诉讼达415起,其中280起司法案件,案件类型集中在名誉权纠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等领域。
企查查在招股书中对这类事件的成因做了说明,多是因信息展示错误、更新不及时,相关主体认为信息影响自身名誉或需更正,进而提起诉讼。
不过这类纠纷的处理结果多为和解或调解,已产生或计提的赔偿金额较低,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较小。企查查表示,后续会持续完善数据清洗算法和加工处理规则,提升数据处理的有效性、数据匹配的准确性。
而除了司法诉讼,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企查查在上市申请通过前夕接到了行政处罚单。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以“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为由,对企查查处以1万元罚款,相关业务负责人亦被处以300元个人罚款。这笔象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的罚单,凸显企查查在合规治理方面的制度软肋与危机。
![]()
图源: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
企查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数据的“透明度”如何被定价、被商品化的商业案例。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市场对信息对称的渴求,并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建立起一个暴利商业模式。
然而,用户增长触顶、投诉频发、数据合规风险,都让数据生意的未来充满变数。
对于每天使用企查查的刘昭而言,他不关心这些宏观叙事,“我只希望它的数据能更准一点,更新再快一点”。但资本市场必须关心,企查查的IPO是对整个数据要素商业化模式的一次考验。
企查查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在“搬运”数据之外,自身能否建立起真正的技术护城河与合规防火墙,在红线和野心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平衡之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昭、陈兴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