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照理是大闸蟹一年里最风光的时刻。
天气转凉、菊花正黄、蟹黄最肥,往年这个时候,无论超市还是菜市场,螃蟹摊位前都要挤满人,一只六两的母蟹能卖到六七十块,贵的礼盒上百元一斤都不愁销。
可今年不同。
在不少地方的水产市场,价格牌几乎一周一换,从国庆前的高价一路往下掉,跌幅普遍在20%到40%,有的地方甚至直接腰斩。
![]()
长沙、南京、上海、郑州……全国的螃蟹都在大降价。
商家喊得再响,顾客依旧稀稀拉拉。
菊黄蟹肥的季节没错,问题是蟹虽肥,但是消费者想买大闸蟹的心思不热络了。
01
过去几年,每逢中秋国庆,“阳澄湖”、“固城湖”、“高邮湖”等品牌蟹礼盒成了送礼标配。
无论是公司团购还是亲友互送,一箱蟹,既体面又应景。
但今年,这股热度明显退下来了。
礼盒渠道没那么活跃,超市货架上堆的螃蟹也常常滞销。
在南京一处菜市场,摊主算账:六两母蟹去年能卖50元一只,今年只能卖四十出头。
两三两的小蟹降得更狠,直接跌了三分之一。
“往年还要限购,今年想买随便挑。”老板说。
连阳澄湖这样的顶流也感受到压力,虽然它依旧比别的产区贵一截,但高端市场没再扩,反倒被平价蟹蚕食。
![]()
蟹价下滑的第一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今年的螃蟹,太多了。
去年高温少雨,产量受影响,价格一路飙升,不少蟹农赚了钱。
今年天公作美、雨水充足、水温稳定,大闸蟹几乎迎来了一个丰收大年。
江苏、安徽、山东等主产区都在丰收。
宝应县的养殖面积超过二十万亩,产量同比增长一成以上;高邮湖、兴化等地也普遍增产10%-15%。
更别说,这几年返乡创业的人不少,螃蟹养殖成了热门项目。小池塘、大基地,都在扩规模。
![]()
问题是,供给猛增、市场容量有限,价格自然就被压了下去。
不少蟹农说得直白:“亩产三百斤比去年高,但一斤比去年少卖十块,算下来反而亏。”
而且,今年的螃蟹个头普遍偏大,本以为能卖出更好价,结果发现大蟹太多也不稀奇。
一只五两蟹,不再是高端货,反而成了烫手货。
大蟹投入成本高,饲料、水质、人力样样贵,可市场的回报并没跟上。
“今年是丰产年,但不是丰收年。”
这是很多蟹农嘴里最无奈的一句话。
02
第二个原因,则是消费端的变化,不是螃蟹不好吃,而是大家不太舍得吃了。
螃蟹属于典型的非刚需商品,它既不解渴也不顶饱,更不是日常餐桌必备。
它曾被包装成秋天的奢侈品,靠着节庆、送礼、聚餐等场景撑起了销量。
但眼下,无论是消费心态还是场景,都变了。
企业送礼少了,家庭聚餐更注重实用,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能多次复用的东西上,比如小家电、旅游或会员卡。
有人算过账,一顿螃蟹宴动辄四五百,不如去吃顿自助,而电商的低价策略,也让传统的高价高端蟹地位动摇。
网上随处可见“9.9元4只”的促销蟹、买一送一的活动。虽然规格小、产地不明,但价格的确诱人。
![]()
消费者的心理价位被拉低后,线下商家要再卖高价,就更难了。
另外,自从核废水排海消息频上热搜,尽管大闸蟹属于淡水产品,但不少消费者依旧变得谨慎,对水产类整体心态保守。
在这样的情绪里,螃蟹这种季节性消费,自然首当其冲。
第三个原因来自整个产业结构本身,过去十年,大闸蟹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了“供过于求”。
在高价期,几乎人人都能赚钱;现在价格下来了,整个链条的利润被摊薄。
蟹农、批发商、零售商、礼盒商、餐饮店,没有一个是赢家。
一位成都餐饮老板吐槽得挺直接:
“螃蟹太贵没人点,降价又赚不到钱。去年卖的阳澄湖礼盒还能带动生意,今年根本卖不动。”
更糟的是,大闸蟹的品牌壁垒正在削弱。
![]()
除了阳澄湖,还能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其他产区大多靠低价优惠活着。
从高端礼品到促销特价,这条路,月饼走过,阳光玫瑰走过,小龙虾也走过。
只是这次轮到了大闸蟹。
03
不过,这也并非全是坏事。
对消费者而言,降价是实打实的好消息。
往年舍不得吃的蟹,现在能轻松入手,而对整个产业来说,这也许是一次回归理性的机会。
过去的大闸蟹太依赖“稀缺”和“仪式感”,却忽视了产品的长期竞争力。
真正能活下去的,一定是那些把品质、品牌、供应链都打磨稳的产区。
阳澄湖能稳价,不只是因为名气,更是因为标准化、溯源体系和口碑。
![]()
反观其他地区,养殖水平虽提升,但品牌建设几乎空白。
未来,大闸蟹的出路无非三条:
第一,品牌化。每个湖区都要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品质标签,而不是都挂“阳澄湖”牌。
第二,深加工。蟹黄酱、醉蟹、预制菜,能延长销售期,也能提高附加值。
第三,体验化。把“吃蟹”变成旅游、美食节、打卡活动,让消费者为体验买单。
在江苏、山东一些地方,已经有人开始这么做。
比如“稻蟹共养”,稻田收完蟹接着卖;或者搞“蟹田露营节”,吸引城市游客。
这或许才是“丰产不丰收”的解法。
![]()
从宏观看,这种“降温”其实是必然的。
在一个消费趋向理性、供给越来越充分的时代,所有被神化的商品最终都会回到成本线附近。
大闸蟹不例外。
几年前,它是身份的象征,现在,它只是秋天的一道菜。
这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只有从贵族餐桌回到寻常人家,产业才有真正的市场基础。
价格腰斩,固然让蟹农心疼,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今年或许是最划算的一年,趁螃蟹肥、价又低,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黄满膏浓,才是这个季节该有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