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这个天天宣传反电诈、反诈骗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会上当受骗啊。”11月1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近日,他被一陌生男子以“展销会结束,茶叶急需处理”为由,说服花1000元购买了5盒实际价值极低的劣质茶叶。
谁会想到身为央视法制节目主持人的李晓东同样也会上当受骗。这戏剧性的情节是一场黑色幽默,同时也是现实版的《今日说法》。
从"海鲜滞销"到"床品清仓",从"古董贱卖"到"茶叶展销",骗子的剧本库永远在迭代更新。剖析这起骗局,行骗者的手法并无许多新意,不过是“清仓处理”老套路的街头演绎。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场景的营造:银行门口、奔驰轿车、包装精美的茶叶,共同构筑了一个关于“机会”与“身份”的短暂剧场。从千元到三百,再到两百的连续降价,精准地应用了“价格锚定”原理,在受害者心理上制造出“机不可失”的错觉。这套组合拳的终极目标,并非突破理性的防线,而是捕捉那瞬间的情感波动。
为何一位反诈专家也会成为骗局的俘虏?这并非知识的匮乏,而是人性榫卯与骗术剧本的严丝合缝。心理学家早已揭示,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往往受情感与直觉支配,而非冷静的逻辑分析。当骗子的剧本完美契合了我们的某种心理预期或情感需求时,即便最清醒的头脑也可能短暂“掉线”。李晓东的遭遇犹如一个黑色寓言警示我们,在骗术日益精细化、场景化的今天,没有人是绝对免疫的。
李晓东的坦诚分享,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更在于他作为“圈内人”的反思所引发的广泛共鸣与讨论。他坦言“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这直指骗术得以滋生的心理土壤。然而,将防骗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人内心的“无贪无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更深层次的课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让骗术难以滋生、即便滋生也难以奏效的社会环境。这既需要执法部门对街头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也要进一步深化反诈宣传。唯有让防诈知识如同肌肉记忆般融入日常行为选择,才能在面对精心设计的“剧本”时,多一份审慎与从容。
作者:徐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