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影院看了一部叫做《陪你到清晨》电影,走出影院的那刻,我心中感慨万千。
这是我国第一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导演田艳跟拍六年,拍摄了1000多小时素材,最终把主角锁定到一位患有ADHD的高二男生身上,其中有一点就让人印象很深:
那就是确诊ADHD的患者,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痛苦。
主角小闭,他不仅是课上难集中注意力,生活、社交也受到了影响。由于发现的晚,ADHD导致他出现了焦虑、抑郁等症状。
而其他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也都有着相同的感受。
拍摄地定安医院,白天一片祥和,晚上都是患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有的还有自残倾向。

这两年我一直大量地写各种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共鸣,但我也知道,但凡回到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真就很容易被排在学业成绩之后。
比如当你遇到像小闭这样的孩子,上课小动作多、走神,往往一开始,会被简单归因为不认真,不好学,不爱爱听讲。
我们对真正内心缺乏燃料或者已经“生病”的孩子的关心,一直都是姗姗来迟的。因此,很多孩子错过了治疗的窗口期。
![]()
所以今天就展开和大家聊一聊这部《陪你到清晨》,它不仅是一部纪录电影,也是太多孩子和家庭的现实缩影。
![]()
01
“每个关键时刻他都成功自救,直到他救不了自己”
影片开头,把镜头对准了崇左的一所高中,这所学校曾经发生过接连两个学生跳楼的事故,引起轰动和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定安医院(精神卫生三甲)派了专家团来学校做了讲座。
在给学生做了大面积的心理筛查后,有个叫做闭国锦(小闭)的高二学生主动要求要跟着专家回北京接受治疗。

小闭一出来,其实就能看出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习惯性抖腿,跟人谈话时东张西望,也会偶尔发呆。
经检查发现,他确实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还有因为ADHD引发的焦虑、抑郁。
![]()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小闭高中成绩跟不上,不代表他是从高中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他对自己过往的描述,小学时成绩还可以,数学拿过“A等级”,但到了高中课程难度一上来,成绩就下去了。
评估他的医生分析,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以及还算尚佳的智商,才掩盖了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在每个关键节点,他都自救成功了。”
这点在做注意力检测时也有体现。在做注意力测试题时,盯着他的医生发现,小闭很快摸索出一套提高准确率的方法。
题目要求从左至右找到一个数字,他用手指指着数字,从左往右划过一行,又紧接着向下从右往左划过一行。如此就避免了漏行漏数。
他可能早就习惯了跟注意力不集中“搏斗”。
![]()
ADHD还影响到了他的人际交往。
小闭曾经当过篮球裁判,但在场上,一想到有那么多人正注视着自己,马上就失神了,这就导致他没有及时履行裁判的职责,产生了误判。
日常他只有在同学面前“发神经”,说不着调的话来维系关系。
![]()
一方面被自己集中不了注意力的问题所深深困扰;另一方面,身边又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
种种压力的叠加下,引发了小闭严重的焦虑。
这就让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难集中注意力,还产生了失眠、拖延、焦虑,手机成瘾等症状。这简直是一种滚雪球般的恶性循环。
02
小闭的困扰,来自家庭
ADHD的成因至今很难被说清楚,但在影片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小闭的家庭是缺位。
纪录片开头,就能强烈的感觉到小闭父母的不配合,比如医生联系小闭的家长,一开始打不通爸爸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小闭的叔叔。
对小闭的情况,叔叔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问题,让医生“把那个思想品德搞正一点就好了。”
后来终于联系上小闭的父亲,小闭的情况他是一问三不知,语气也很不耐烦。
![]()
在小闭的嘴里,才知道他过去的十几年生活有多心酸。
小闭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了婚,他印象中没有妈妈的样子。
爸爸也没有尽到责任。爷爷有时会在小闭面前骂他爸爸,不干活,不给家里挣钱。
小闭记得,小学时,爸爸带了个“后妈”回家,一起带回来的还有一个妹妹。
有次,小闭被半夜吵醒,原来是爸爸带着后妈和妹妹吃完肯德基回来了。
缺少被关爱还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他偶然看到后妈掐妹妹的屁股表达亲密,他也效仿。虽本意是想融入新的家庭关系,但做法欠妥,让他被推得更远。
![]()
小闭没存爸爸的电话,接通电话后爸爸以为接到了诈骗电话
最关心他的,只有奶奶。但奶奶对孙子的关爱,往往会因为把控不好尺度,就变成了“溺爱”。
每次出门前,都是奶奶帮他绑鞋带。有次在小学校园里,他的鞋带开了,他自己都不会绑,尴尬得不行。
但对小孩子来说,奶奶给予再多的爱,都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小闭很渴望来自父母的关注,但他无力去争取,久而久之只好封存在心底。
小闭上了高中后,亲生母亲开始回过头来联系他。本来不提妈妈还好好的,但一提到妈,他难受的泪流不止。
也许,注意力缺失不只是小闭的原因,也是他在面对糟糕的家庭关系时产生的自我保护。

03
有效的治疗和不愿留下痕迹的家长
在讨论了小闭的病情后,医生针对小闭的情况设计了两种治疗方案。
一种是开抗焦虑、治失眠、治疗注意力不集中这方面的药物。
在吃药的同时,还让他和心理医生进行“话疗”。
其实影片中的大部分时候,是看不出小闭的异样情绪的。他能跟医生说明自己哪里不舒服,也能跟同龄人就着手机游戏聊得很好。放松时,他和正常男孩没有什么差别。
![]()
但当心理医生询问他的过往,说到“我觉得这是可以哭的”时,小闭哭得难过又克制,他连哭都要找个没人的地方躲着哭:
“要是我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有人鼓励我,做错事的时候有人管我,我也不至于现在。我好像现在浑身都是毛病。”
![]()
跟医生说完这些话,小闭的情绪又恢复了正常,他还对医生说,觉得以后自己“会正常些。”
在小闭敞开心扉发泄完内心的压力后,我确实能明显感觉到,他像是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
影片的结尾还是比较圆满的,小闭从最开始一提到看书就痛苦,到后来会主动拒绝玩伴一起打游戏的邀请,选择安安静静的独自看书学习。
治疗在他身上是起了明显效果的。
小闭的爸爸也算是浪子回头,开始给小闭发一些“小作文”,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
小闭或许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通过专家调研的契机,得到最专业的治疗,但在影片之外,真相却触目惊心。
根据数据显示,每六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受到心理压力的困扰,但大多数的家长却选择刻意回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有着太多的顾虑。
仅有30%的家长能及时带孩子就医,更多家长会将孩子的求助读成“叛逆”或“脆弱”。
而即便是带娃去精神病院或者相关科室看病,他们也不愿意走医保,(医保的治疗费用会很低),许多家长宁可自费也不要留下痕迹。
看完影片,了解了一些幕后,最大的感触是,大家对孩子的心理困扰看得真是又轻又重。
轻的是觉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只是矫情,重的是一旦真的需要接受治疗,就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件事。
导演在观影会后分享,其实非常多小孩想要出镜,但家长统统选择了拒绝。
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是真实存在的。
这大概也是导演拍摄这部心理电影的初衷,希望能让大众更正确的认知心理病,“精神问题不会伴随人一辈子,谁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觉得情绪绷不住的时候,可以像治疗感冒一样的去精神科问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