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都初二了,快中考了,怎么会抑郁呢?
看到一段视频,一个妈妈带着初二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孩子已经出现了自伤倾向。
医生努力沟通,说现在首要的是解决孩子的自伤问题。妈妈却反复强调:“他都初二了,很快就中考了,怎么会抑郁呢?”
医生委婉提醒,孩子抑郁是有原因的,或许问题就在家里。这位妈妈像是没听见,仍旧喃喃地说:“他都初二了,他都初二了...”
视频下的评论区,一条留言戳中心扉:“医生跟这位妈妈聊会儿都得去看心理医生了。”
![]()
实在让人窒息。孩子都拿刀伤害自己了,母亲焦虑的却不是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而是那句魔咒般的“他都初二了”。
是的,初二,离中考不远了。可这跟治疗孩子的抑郁冲突吗?难道就因为临近中考,所以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了?
1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人生就是由几个节点组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
所有的一切,都要为这些节点让路。孩子的身体、心理、情感、人格,在“考试”面前,都不值一提。
一个初三女孩站在天台边缘,民警拼命拉住她。女孩哭喊着:“作业写不完,你们还要骂我,我不想活了!”
母亲在一旁泣不成声,可说出的话却是:“你先下来,妈妈保证不骂你了,作业写不完没关系...”
女孩情绪稍微平复,母亲却又说:“等你好了,妈妈陪你一起写...”
就是这句“等你好了”,让女孩彻底崩溃,她挣扎着要往下跳:“我没有病!我就是不想写作业!”
她不是不想写作业,她是无法承受生命之重。在父母眼中,她只是学习的机器,连生死关头,母亲关心的还是学习。
![]()
有位父亲带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女孩手腕上缠着厚厚的纱布,是自杀未遂。
医生问女孩为什么这么做,女孩还没开口,父亲抢先说:“她就是不想上学,装病。”
女孩低着头,眼泪直掉。医生请父亲离开,单独跟女孩谈话。
原来,女孩已经失眠半年,用刀片划手臂才能感觉存在,多次向父母求助却被认为是“作”。
她成绩从班级前五掉到二十名,父母不但不关心,反而骂她。这次割腕,只因父母没收了她所有课外书,只允许她学习。
医生说女孩是重度抑郁,需要住院。父亲听了勃然大怒:“她就是不想上学找借口!住院多久?落下功课怎么办?”
女孩的眼神,瞬间黯淡无光。
2
这些父母不关心孩子吗?未必。
他们可能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风雨无阻地接送上下学,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
他们并非不爱孩子,只是更爱那个“优秀”的孩子。
当孩子的表现符合期待,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当孩子“偏离轨道”,他们就焦虑不已,认为孩子“病了”、“错了”,需要“纠正”。
那个被父亲拒绝治疗的女孩,需要的不是住院,而是父母的拥抱、理解和一句“别怕,有我们”。但她得到的,却是“你什么时候能回去上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也许是父母把孩子的成绩与自己的价值感绑在一起。孩子成绩好,自己就是成功的父母;孩子成绩差,自己就是失败的。
也许是残酷的竞争让父母充满恐惧,生怕孩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也许是父母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重复着自己父母的模式。
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理由。
![]()
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有问题的父母,生活在有问题的家庭环境中。
就像开头视频中的心理医生所说:“孩子抑郁总是有原因的,原因可能就在家里。”
那位母亲听不懂,或者说,不愿听懂。
有的父母,你跟他们沟通的体验,就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原因。
一个高二学生在日记里写:
“每次考试没考好,我妈就说‘你对不起我们的付出’;我想跟朋友出去玩,她说‘等你考上大学怎么玩都行’;我感冒发烧,她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影响学习’...”
“我觉得自己不是她的孩子,只是她实现梦想的工具。她的梦想就是让我考上好大学。”
这孩子后来确诊中度抑郁和焦虑。母亲最初难以接受,幸运的是她最终醒悟,积极配合治疗。
3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给孩子贴上“脆弱”或“矫情”的标签,而是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很认同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话:
“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很多时候,治好了孩子,就得治父母,治家庭。”
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即使暂时好转,回到原有环境还会复发。
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白:你的孩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然后才是你的孩子。
他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尊严和需求。他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塑造、被控制、被安排。
考试成绩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才是支撑一生的基石。
视频中那位母亲最让人心疼的地方是:她并非不爱孩子,只是被焦虑蒙蔽了双眼,看不见真实的孩子的痛苦。
很想对她说:放下“初二”这个紧箍咒吧,看见那个正在流血的孩子。中考每年都有,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破碎,可能一生难以修复。
医生试图让她明白:治好孩子的抑郁,让他恢复生机,比考上任何重点高中都重要。
![]()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那些被父母忽视的情感需求,那些因学习而被压抑的个性发展,那些在“为你好”名义下承受的伤害,会成为心灵深处的黑洞,吞噬掉幸福感和生命力。
养育孩子的真相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不是最优渥的物质条件,不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足够的心理营养——无条件的爱、安全感、接纳和尊重。
这些营养,才是孩子面对人生风雨最坚实的铠甲。
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内心有力量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但愿所有父母都能听懂这句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