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
上个周末,我们又带着三个孩子去森林徒步。
荷兰有很多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玩耍森林”(Speelbos)。
普通的森林,对孩子来说或许略显无趣;但这种充满童趣的森林乐园,孩子们几乎没有不喜欢的。
那里除了有林荫小道,还有小矮人的指路牌、由树墩搭成的隧道、木桩铺成的小径、枯木雕成的小动物,以及藏在林间的小迷宫……
这些小设计很对孩子们的胃口,三个孩子在林子里兴奋地奔跑和玩闹,对森林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他们尽情地奔跑,开心地大笑,彼此追逐打闹,好像有无穷无尽的精力,整个生命是如此鲜活,仿佛整个人都被点亮。
![]()
看着他们的样子,我也被深深感染,这才是孩子本来的模样呀。
灵动、鲜活,充满生命力与灵气,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我很希望孩子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而不要被生活的压力和规训磨去那份灵性,让他们眼里得光变得黯淡。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一直保有灵气?
让他们在成长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带着活力和光,勇敢地做自己?
1
少干预,给孩子留白时间
现在的孩子其实很不容易。
许多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初衷,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上学、晚上写作业,周末和假期又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填满。
他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旦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父母就会不断地催促和提醒他们必须做点什么。
从表面上看,孩子过得很充实,一直忙碌着,没有空闲的时刻。
然而,恰恰是没有空白时间,才成了问题。
持续被安排的生活里,孩子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我到底喜欢什么?”
他们的大脑来不及思考和沉淀,就被外力催着去做另一件事;正是这种完全没有空白的生活,在一点点耗尽他们的灵气。
事实上,当孩子无所事事时,大脑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进行一种被称为“默认网络模式”的深度活动。
这时候,他们的大脑会自由联想、整合记忆、生成创意...也就是说,无聊和发呆,恰恰是灵气诞生的时刻。
想要让孩子保持灵气,就需要学会给他们留白。
给予孩子一段自主掌控的自由时间,他们可以决定做什么,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
在这样的时光里,孩子才有机会摸索兴趣、倾听内心,逐渐认识真实的自己。
我家三个孩子,我相对给他们比较多的自由;在他们完成必要的事之后,剩下的时间大多由他们支配。
至于他们具体做什么,我不会有太多干预。但是你知道吗?我从中收获了太多的惊喜。
我没有阻止儿子一大早起来就去客厅里看他喜欢的漫画书,看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说他也可以画出这样的漫画,结果就构思起了自己的漫画故事。
有一回吃完晚饭后,他一个人呆在院子里看天上的飞鸟;一群鸟儿聚在高楼上飞舞,他觉得鸟儿们好像在舞台上有序地表演着,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前几天荷兰又下雨,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窗前看了很久;淅淅沥沥的雨和飘舞的落叶并不让他觉得无聊,他说他想到了过去和未来的很多事情。
![]()
这些时光很珍贵。
孩子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现各种各样的乐趣,能发现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场景里,也有新奇和美好,并让沉浸其中,享受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世界塞得太满,留一些空白,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
往往正是在这些看似空白的片刻,孩子的灵气悄然生长。
2
少评价,让孩子自己体验
想让孩子恢复并保持灵气,还有一个关键是,不要让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
孩子灵气的消失,往往就是从他们开始刻意“表现自己”那一刻起;他们更加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而不再专注于体验和感受生活。
这也是如今众多孩子的“困境”,作为家里的中心人物,他们被几位大人注视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被观察、被评判。
如果表现好、考试出色、举止得体,家人就给予表扬、奖励与认可;
反之,若做得不好或出错,便迎来批评和指责。
家长对于孩子的批判和评价,似乎来得理所当然。
孩子画好一幅画后,父母很自然地就开始评价:“画得真好,我喜欢。”或者“画得不太好,下次画得更好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越来越习惯以“别人怎么看我”来定义自己,而不再关注“我怎么看我,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
久而久之,在他们完成一件事后,总会下意识地寻求外界反馈:“我做了这个,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别人的回应平淡,他们就会怀疑自己不够好;只有别人认可的时候,他们才觉得自己是真的好。
他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外界的评价,过于依赖他人的肯定; 他们需要别人告诉自己“好不好”,而不是从内心获得自我力量。
讨好型人格,正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我一直不赞同父母过多地去评价孩子,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任何外界而来的表扬、批判、比较和评判,都很容易让孩子从“感受世界”变成了“取悦世界”。
一旦孩子的行为动机被外界的评价取代,他的眼神、动作和灵感都会失去生气。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真实地看见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把我们真实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如实表达出来即可:
“我喜欢你看书时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我很喜欢你画的这朵花,它看起来好像在微笑,充满了生机。”
“你把最爱吃的饼干分给了妹妹,我很欣赏你乐于分享的心。”
“妈妈怎么看不重要,你是怎么看的,才是最重要的。”
少一些评价,让孩子回到自己的节奏里,重新感受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他们不再被别人的目光束缚,不再依赖别人的认可,而是勇于真实地感受、体验和表达,那份灵动就会重新回到他们眼里。
3
多亲近大自然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走进大自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满眼的绿色,闻到泥土的清香,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心就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那份宁静与舒展,是任何城市的喧嚣都给不了的舒适。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空间,孩子在其中待得越久,越容易被这种能量所感染。
想让孩子保持灵气,就要让他们多亲近自然。
我们家每到周末,只要天气允许,都会带孩子去森林或郊外走走。
哪怕不远行,去家附近的公园、绿地、大草坪跑一跑、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也能让整个人重新焕发活力。
![]()
我很喜欢一个观点,“20分钟公园理论”(20-Minute Park Theory):
每天只需20分钟高质量的自然接触,就能显著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在大自然中,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会明显下降,他们能更容易放松下来,重新恢复能量与平衡,焕发出活力。
不过前提是要与自然真正建立连接,如果孩子只是坐在公园长椅上刷手机,或心不在焉地吃着零食,这样的自然接触没有意义。
真正的亲近自然,是让孩子沉浸其中,用身体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当孩子身处绿意盎然的环境里,听到风声鸟鸣,感受到阳光与草地的温度,这种观察、触摸和互动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他们从“紧绷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
对那些长期处于学习压力下,或沉迷电子屏幕的孩子来说,这短短20分钟的自然体验,就像一次高效的心理重启。
焦虑得到缓解,注意力重新聚焦,被压抑的创造力也悄然复苏,学习效率自然提升,整个人仿佛重新充满了力量。
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连接,在自然中沉浸并享受,灵气就会重新流动起来。
4
当我们少干预、少评价、多让孩子亲近自然,就是在帮他们重新连接自己,找回内心的那份光。
愿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成长,一直保持那份纯真与灵气,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瑞秋
-瑞秋好物推荐-
⭐象术腰部按摩仪+肩颈按摩仪,你的家庭“按摩师”。
⭐在家学英语,就用小狐狸App,让孩子爱上英语。
⭐治愈系绘本《猴子和鼹鼠看世界》。
![]()
![]()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