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招了!英国超高温烤焦农田,农民泥炭地种水稻成功,科学家看呆
说句实在话,气候变化早不是新闻里的大道理,已经钻进英国农田的每一寸土了。
剑桥郡的芬斯地区,那可是英国的 “菜篮子” 尖子生 —— 英格兰三分之一的蔬菜从这儿出,全国五分之一的土豆也产自这里。
可这片金贵的泥炭地,如今快被折腾垮了。为了种庄稼常年排水,土壤一年比一年差,种出来的土豆个头越来越小。
更要命的是,干缩的泥炭地每年要释放 15-20 兆吨二氧化碳,占了英国总排放量的不小份额。
今年的天气更是往死里折腾。2025 年春季成了英格兰 132 年来最干的春天,降雨量才 128.2 毫米,连常年均值的六成还不到。
到了夏天更狠,四波热浪卷过来,最高温飙到 42.6℃,这可是 1884 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土壤干得裂成块,湿度降到 1976 年以来最低,全国河流流量比平时少四成。
农民们快愁白了头。德比郡的奶农说,牧草产量砍了一半,奶牛每天少产 10% 的奶,只能啃冬天的储备饲料。
彼得伯勒的土豆种植户更焦虑:“再不下雨,土豆要么长不大,要么干脆枯掉,收上来也没人要”。
![]()
研究早就预警过:全球升温 2℃,小麦、草莓就没法好好长了;要是升 4℃,洋葱、燕麦也得歇菜。
但老话讲 “绝处逢生”,气候带往北挪,倒给英国送了新机会。英格兰南部冒出了柠檬园、鹰嘴豆田,西南部和苏格兰沿海开始试种向日葵、大豆,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就这么铺开了。
我跟你讲,英国第一片水稻田的诞生,从头到尾都是 “没想到”。
生态学家纳丁・米楚纳斯,算是英国 “第一个吃螃蟹的种稻人”。她站在剑桥郡泰勒农场的水田里,橡胶长靴陷在泥里,水没过小腿,还得提醒旁人 “小心滑倒”。
看着眼前像茂密草丛似的稻丛,稻秆顶上挂着褐色的稻谷,她自己都直咋舌:“这些稻子长得又高又壮,我是真没想到”。
这片试验田是泰勒夫妇主动给的。他们家在芬斯地区种了五百年地,最懂土壤的变化。
一开始莎拉・泰勒直摇头:“我们从来没想过这儿能种水稻”,她丈夫克雷格更直接:“再过一百万年也想不到”。
![]()
可眼看着土地越来越差,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夫妻俩咬咬牙:“总不能坐着等饿死,得找条新出路”。
纳丁的团队挑了九个国家的水稻品种试种,巴西的、意大利的、菲律宾的都有,连做意面的阿博里奥米、印度香米、寿司米都包含在内。
结果差别大了去了:哥伦比亚的 “埃斯特雷拉” 长得最旺,稻穗沉甸甸的;日本品种却彻底歇菜,连穗都没抽出来,成了最让人失望的品种。
最后筛出四个表现好的,6 月移栽下去,10 月初就能收割,算是把 “英伦种稻” 的大门敲开了条缝。
说句实在话,种水稻可不单为了收米,更关键是救泥炭地。水稻得泡在水里长,正好能把干涸的泥炭地重新泡湿润,把二氧化碳死死锁在土里。
有人担心水稻会释放甲烷,可试验算过账:泥炭地锁的碳,比水稻放的甲烷多得多,总体还是 “碳赚了”。
谢菲尔德大学更给力的研究显示:把泥炭地水位提高 20 厘米,既能减碳,还能让作物长得更好,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
为了帮农民降低风险,团队还搭着试种了生菜、芹菜、杂交柳树这些耐水作物。就算水稻没种成,这些作物也能卖钱,不至于让农民血本无归。
不过英国生态与水文中心的教授也说了大实话:现在还没法商业化种水稻,今年是赶上个热夏天,明年要是降温,说不定就没收成,风险太高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农业变革,缺了谁都玩不转,得靠科学家、农民和政府拧成一股绳。
南安普顿大学的马克・查普曼教授看得特别远,他急着提醒大家:“不能等二三十年种不了小麦了才着急,现在就得提前打算”。
他带着团队研究鹰嘴豆这些新作物,就是想让农业能 “平稳过渡”,别到时候断了粮。
农民们的积极性也慢慢被调动起来了。泰勒夫妇发现,越来越多同行跑来问项目的事。
莎拉・泰勒总说:“你看土豆、甜菜根以前在这儿也是外来户,现在不都成了主力作物?凭啥水稻不行?” 毕竟谁都不想坐等着天吃饭,能找到条长久的种地方子,谁都乐意试试。
![]()
政府这回也没掉链子。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早就出台了政策,搞起了 “环境土地管理计划”。
农民参与可持续农业激励计划,前 50 公顷土地每年每公顷能多拿 20 英镑,还能额外领 1000 英镑覆盖管理成本,专门照顾小农场和租地农民。
现在英格兰已经有 3 万个农场签了乡村管理协议,这些农场的收入补贴平均涨了 10%,搞 hedgerow 种植这类一次性项目,补贴更是涨了 48%。
之前说的造林补贴最高每公顷 12700 英镑也没变,据估算,要是能恢复 55% 的泥炭地,能带来 500 亿英镑的经济效益,还能帮英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现在最让人期待的是,2025 年 10 月这批试验水稻就要正式收割了。纳丁心里有底:“未来十年,英国超市里摆上本土大米,真不是空想”。
而且荷兰、德国早就把水稻北移种成功了,这些经验都能给英国搭把手。
![]()
这场变革里,种的不只是水稻、鹰嘴豆,更是农业的未来。科学家和农民们用行动证明:面对气候变化,坐那儿发愁没用,不如主动找点新活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