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咏诗
10月31日晚间,神舟二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1月1日凌晨,飞船仅用3.5小时就完成了与中国空间站的对接,创下中国载人飞船最快对接纪录。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热烈。11月3日,商业航天板块表现亮眼,航天电子、航天发展等个股纷纷上涨,市场对"航天强国"战略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这种热度并非空穴来风。回望过去,每当有新产业被纳入规划重点,都会引发股票市场一轮热潮。现在航天来到了历史的前台,这里会诞生下一个机会吗?
![]()
三大赛道,构筑航天强国的地基
很多人提到航天,脑海里浮现的是火箭、卫星、太空站。但航天强国战略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
根据2021年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白皮书,航天强国致力于这样的目标:**认识太空、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治理太空,并以此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航天事业发展划分为七个重点板块,包括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
而从投资角度看,航天强国战略背后是三大核心赛道:
第一条赛道:军工航天——国防安全的基石
航天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全球地缘冲突不断,全球军费开支持续攀升。中国军贸近十年(2015-2024)出口额较上个十年增长56.48%,其中无人机、战机、导弹成为核心增长点。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年,军机换代、导弹备弹量提升等订单进入密集交付期;同时"十五五"规划启动编制,历史经验表明,五年规划落地初期军工行业超额收益显著。
在国证航天指数的前十大持仓股中,中航沈飞、中航成飞是战斗机总装企业,歼-10、歼-20、歼-16、歼-35等主力战机都出自它们的生产线;中航西飞负责大中型飞机总装,生产运-20大型运输机;中国卫星是承担卫星总装的龙头企业。
第二条赛道:商业航天——下一个万亿市场
如果说军工航天象征着航天业的现在,那么商业航天则是未来。
2024年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介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600家,广义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更重要的是"卫星互联网"这个万亿赛道。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轨道和频段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离地球最近、传输最顺畅、能源消耗最低的区域,终究是有限的。于是,全球都在不停的发卫星,这可以说就是为了在争抢近地轨道资源。
国内重点部署的GW星座、千帆星座等,计划发射超过1.5万颗卫星,而目前才刚刚发了108颗。换言之,在未来,我们还有上万颗卫星需要密集发射,这对整个产业上下游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
有分析机构测算,2024至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卫星通信产业链整体增量约6536亿元至7655亿元。参考SpaceX估值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第三条赛道:低空经济——军民融合的新增长极
除了对外太空的探索,航天的发展也呈现出军民融合的趋势。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纳入新兴产业安全发展范畴,政策明确提出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目标达万亿级。
一是军技民用。比如光启技术,作为国证航天指数权重最大的持仓股,它是"国家队"认可的隐身材料供应商,歼-20、歼-35等明星战机身上都有它们家提供的超材料隐身结构件。军工之外,光启技术还在民用的智能汽车、低空经济领域积极开拓,已融入华为享界S9T汽车通信测试、MateBook笔记本天线。
二是民企参军。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8家商业航天企业正在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商业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爱思达航天、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以及商业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这种融合有助于打通创新链条,形成"军民协同、平战结合"的产业生态。
![]()
当"空天一体"遭遇产业周期变化
看上去航天强国战略逻辑非常硬,但普通投资者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周期规律。
航天板块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军工的计划性,又有科技股的弹性。
从计划性来看,2025年恰逢规划周期的双重叠加——一方面,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执行进入能力集成交付关键期,订单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另一方面,2025—2026年"十五五"规划编制推进、落地,参考历史经验,从五年规划启动编制,到正式落地的第一年,军工相对于Wind全A的超额收益具有一定规律性。
从弹性来看,国证航天指数同时具备小盘成长特性,历史表现验证其韧性:自指数基日(2002-12-31)以来累计涨幅528.33%,近1年涨幅36.62%,长期跑赢主流宽基指数。
但近期的市场表现却显示出一些微妙的变化。10月27-28日,商业航天板块强势爆发,航天智装涨超10%续创历史新高,航天发展连续涨停,航空航天ETF连续7日净流入2.61亿元。然而到了近几天,市场风格出现转换,科技板块出现回调。
这就是航天板块的真实画像:它不会一直涨,也不会一直跌。短期波动来自市场情绪,但长期价值来自产业逻辑。从2027年建军百年目标与2035年国防现代化节点,航天强国战略构成中长期确定性支撑。
![]()
市场上的航天ETF是什么?
航空航天板块比较特殊,对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对技术的理解深度,还是对行业信息的提前获取,都是门槛很高的事情。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了16项技术改进,每一项都凝聚着人类科技的最前沿研究成果。
市场上目前有一些跟踪航空航天指数的ETF产品。以全市场规模最大的航空航天类指数基金为例,航空航天ETF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申万一级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8.2%,是全市场"军工纯度"较高的指数产品之一。
从指数构成来看,该ETF有以下特征:
第一,全产业链覆盖。申万二级行业中,航空装备占比61.6%,航天装备占6.9%,两者合计权重近69%,显著超越中证军工的40.8%和中证国防指数的53.5%。成分股覆盖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导弹、卫星、雷达等全产业链龙头。
第二,龙头集中。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包括光启技术、航发动力、中航沈飞、中航西飞等核心企业,合计权重49.28%,覆盖了从航空发动机到战斗机整机的全产业链龙头。
第三,资金关注度较高。数据显示,航空航天ETF近期连续10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合计流入超4.26亿元,最新规模达17.3亿元,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航空航天类ETF。
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航天板块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有很高的军工属性,会受到地缘政治、军费开支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板块,短期波动较大,受市场情绪影响明显。此外,"航天强国"写入十五五规划是重大政策利好,但政策从提出到落地需要时间,商业航天企业从IPO辅导到正式上市也存在不确定性。
从1903年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冲破苍穹,再到如今神舟二十一号创造对接纪录,中国的空天征途,是一部从封锁到突围的漫长史诗。
而现在,这部史诗正在迎来新的篇章。"航天强国"首次写入十五五规划,不仅是政策的宣示,更是产业发展的动员令。
当万亿级新蓝海在云端展开,这场关乎国运的太空征程,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