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新片,而是因为一段录音。
曾经的“影坛巨匠”,被扒下体面外衣,露出满嘴荤段子、背后蛐蛐人、对演员评头论足的另一面。
![]()
唐嫣“很装”,金靖被开黄腔,陈道明是“极品”,游本昌“不省油”,这哪是导演谈创作?这是娱乐圈茶水间八卦的升级版。
更讽刺的是,就在录音曝光24小时后,老戏骨郭凯敏一句话,直接戳破了《繁花》的“虚美”泡沫:“别人都说好,但我觉得它不真,我就不看了。”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那些沉迷于“王家卫美学”的人头上。
![]()
《繁花》确实美。黄河路灯火通明,和平饭店金光闪闪,阿宝递邮票都像在走秀。可郭凯敏说,这不是上海,是“香港人想象中的上海”。
真实的90年代上海,是弄堂里的煤球炉,是菜场的讨价还价,是普通人挤公交、下馆子的烟火气。
可王家卫镜头下的上海,人人穿高定,说话像念诗,连股民都活得像金融大鳄。这不是还原历史,是用滤镜把现实P成了幻觉。
![]()
郭凯敏说得对,艺术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美”,而是“真”。
赵丹的《十字街头》,为什么至今被称道?因为那里面有真实的贫穷、挣扎和希望。而《繁花》呢?它堆砌了无数细节,苔圣园的菜盘、老式收音机、复古海报,可这些细节拼在一起,却拼不出一个真实的人。
它美得空洞,精致得虚假。就像郭凯敏说的:“填补了沪上阿姨们内心空洞的优越感。”这不是拍给普通人看的,是拍给“想象中的中产”看的。
![]()
可比“不真”更让人失望的,是王家卫的“人设崩塌”。
他曾经是“艺术偏执狂”,对演员苛刻,为一个镜头拍上百遍,大家说这是敬业。可现在看,那不是偏执,是权力失衡下的霸凌。
梁朝伟拍27遍吃梨,张学友拍60次抬头,木村拓哉说自己“没用”,这些故事,过去被当成功劳簿,现在再看,全是压榨的伤疤。
![]()
更别提对金靖的侮辱。人家戏份被删光,还被当笑话讲,调侃她的身材和“敏感部位”。这是导演该说的话吗?
如果这是男导演对男演员说的,早就被骂翻了。可因为他是“王家卫”,是“大师”,所以这些行为被美化成“艺术家的怪癖”。
现在,连“大师”的创作权也成疑了。
![]()
青年编剧“古二”实名爆料,说自己是《繁花》真正的核心创作者,结果只拿几千块工资,署名还是“前期责任编辑”。他维权三年无果,最后只能靠曝光录音自救。
剧组回应说,他只是“资料收集员”,可录音里秦雯和王家卫讨论的剧本细节,分明有他的影子。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署名纠纷,而是影视圈长期存在的“枪手”问题。多少编剧默默写稿,功劳却被导演、制片人拿走?多少新人被“情怀”绑架,被“机会”诱惑,最后只换来一句“你还不够格署名”?
王家卫的危机,不是一部戏的失败,而是整个光环体系的崩塌。我们曾经相信“大师”能带来伟大作品,可现在发现,那光环下可能是傲慢、特权和剽窃。
![]()
真正的艺术,不该建立在对他人的贬低之上。真正的美学,也不该脱离真实的生活。
郭凯敏那句“不真”,不只是对《繁花》的评价,更是对所有“虚假精致”的警告。当一部作品只追求表面的华丽,却忘了人心的温度,那它再美,也不过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空城。
王家卫的“繁花”谢了,因为它从没真正扎根于泥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