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古田有个书生叫林士樾,自幼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这年秋闱又落了榜,他心灰意冷,索性带了些盘缠,北上游历燕京,想散散胸中郁气。到了京城,他没住繁华客栈,反倒选了城外一座萧索古寺落脚。这寺名叫“古柏寺”,传说是六朝时建的兰若,当年绀宇琳宫、香火鼎盛,如今却只剩半座佛殿立在荒草里,僧人也只剩寥寥几个,都住在前院僧寮。
林士樾住的是佛殿后三间厢房,离僧寮远得很,出入都得自己锁门。对面东西两间厢房空着,窗棂上积满灰尘,看着就冷清。住下没几日,西厢房忽然来了个客人,听口音是陕西一带的秦人,穿着青布长衫,面色沉静,颔下留着三缕短须,看着倒像个读书人。两人初见时互相作了个揖,之后早晚碰见,也只是点头示意,再没多余话。林士樾本就孤僻,见对方不爱应酬,也乐得清静。
转眼到了中秋,月光洒在古寺的断壁残垣上,像铺了层银霜。林士樾触景生情,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便从寺外小铺买了坛米酒,就着自带的酱菜独酌。酒力渐涌,他趴在桌上昏昏沉沉睡去,等醒过来时,已是三更天,月亮偏西,银辉渐渐淡了。正揉着眼睛要起身,忽然听见隔壁西厢房传来笑语声,细细脆脆的,竟像是女子的声音。
林士樾顿时清醒了大半——这古寺荒僻,除了后院一个烧火的老尼,再没女眷,哪来的女子?他心里犯疑,悄悄推开房门,借着月光往西厢望去,只见里面灯烛通明,亮得像白昼。他轻手轻脚走过去,伏在窗台上往里窥看,这一看,惊得他差点叫出声来。
那陕西客正朝南坐着,两边各坐了四个妙龄女子,都不过十六七岁年纪,皓齿明眸,穿着绫罗绸缎,模样比画里的仙女还娇美。对面朝北坐着个穿宫装的女子,约莫二十岁,发髻高挽,珠翠环绕,气质雍容华贵。几人围着一张方桌,桌上摆着果盘酒杯,正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陕西客手里捏着一枝梅花,正往东边女子手里递。林士樾更纳闷了:这都中秋过了,哪来的新鲜梅花?
没等他想明白,鼓声忽然停了,那枝梅花刚好落在北坐的宫装女子手里。只听她开口笑道:“我素来不爱掉书袋,昨儿看近人诗作,有句‘细嚼梅花当点心’,诸位觉得这话如何?”旁边女子们都拍手称妙,说该东边坐的女子饮酒。东边那女子打了个哈欠,露出几分倦态,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起身对陕西客说:“夜深了,咱们也该歇息了。”说着就起身推窗要出来。
林士樾吓得赶紧缩身躲到庭院里那两株老桂树后。那女子提着裙摆走过,似乎压根没看见他,径直进了东厢房,推门就不见踪影了。林士樾心怦怦直跳,悄悄溜回自己房里,翻来覆去直到天亮也没合眼。
第二天一早,林士樾瞅着陕西客出门去了,赶紧跑到西厢房前。房门没锁,他轻轻一推就开了。屋里空荡荡的,除了陕西客的一个旧行囊、一床粗布被褥,再没别的东西。桌上摆着个铁匣子,他伸手一掂,沉得根本提不动。林士樾心里越发惊疑,又怕被回来的陕西客撞见,赶紧关上门退了出去。
到了傍晚,陕西客回来刚进门,就高声嚷嚷:“怪事怪事!”那语气,竟像早知道有人进过他屋子似的。当时天渐渐热了,庭院里空地宽敞,凉风阵阵。陕西客坐在院里石凳上,见林士樾还在灯下读书,就喊他出来:“这么热的天,何必闷在屋里苦读?难道还想考进金銮殿不成?”
林士樾笑着走出来:“不过是温习旧业罢了,功名之心早就死了。”闲聊间,陕西客忽然问:“你昨儿是不是进我房里了?以后可别再这样,对你没好处。”林士樾脸一红,愣了半天,躬身道:“我看先生绝非寻常人,愿拜您为师,跟您学本事。”陕西客摆手笑道:“我没什么长处,当不起师父。今晚不如来我房里饮酒,也好解解寂寞。”
林士樾正求之不得,跟着陕西客进了西厢房。一进门就惊呆了:刚才还空荡荡的屋子,这会儿竟摆上了八仙桌,两个穿青布裙的婢女站在桌旁,正从食盒里往外端菜,鸡鸭鱼肉、鲜果点心摆了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像刚出锅。林士樾正琢磨着有菜没酒,陕西客已伸手打开了那个铁匣子。只见四个女子从匣子里跳了出来,每人手里都举着个酒壶。陕西客问:“琼娘怎么没来?”女子们答道:“她去瑶池接洛姊,这就到了。”
话音刚落,就见两道彩光从窗外飘进来,化作两个女子。前头那个正是昨晚穿宫装的女子,比白天看更显清丽,神韵娉婷,自带一股仙气。陕西客笑着对林士樾说:“洛娘与你有缘,今日相聚也是一段缘法。缘分长短,全看彼此心意与担当。”说着拉林士樾坐在洛娘身边,让他们朝南坐宾客位;自己和后来的琼娘朝北坐主位;四个女子分坐东西两边侍立。
林士樾趁机问四个女子的名字:长眉丰颊的叫细娘,纤腰玉肌的叫端娘,媚眼含波的叫蕙娘,身姿婀娜的叫雪娘。他本就酒量不错,陕西客更是海量,六个女子也个个能饮,酒壶倒来倒去总不见空。席间林士樾故意出些生僻的酒令,陕西客和琼娘连喝了几十杯也不醉;后来玩射覆,林士樾反倒屡屡猜不中,被罚了不少酒,实在喝不动了,就告饶要去睡觉。陕西客哈哈大笑:“这书生倒是直率!”叫婢女提灯送他回去,洛娘起初略显羞涩,在细娘、端娘的轻声劝说下,才一同前往。
林士樾回到自己房里,更是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本破旧的厢房,此刻竟铺了洁净的青布毯,挂了素雅的细纱帐,桌上摆着瓷瓶,插着几枝秋菊,满室清芬。两个婢女上前帮他整理好被褥,便悄然退下。洛娘在灯前静坐片刻,轻声道:“君乃读书人,当知礼义廉耻,我虽为幽魂,亦不敢逾矩。今夜我在此处静坐伴读,天明便去,可好?”林士樾闻言羞愧不已,连连点头,取来书卷默读,洛娘则在一旁抚琴,琴声悠扬,驱散了古寺的寂寥。
直到东方发白,林士樾合上书卷,才发现洛娘已不见踪影,房内又恢复了往日的破旧模样,唯有空气中残留着一丝淡淡的菊香。他不禁疑心昨晚是做了场梦,赶紧去找陕西客问个明白。陕西客却说:“都是真事,洛娘本是三国时甄氏,因宫廷纷争含冤而逝,魂魄游离世间,我收留她们魂魄于铁匣,是为助其修行积善,等待轮回机缘。她观你品性尚可,才愿与你相交。”
从那以后,林士樾每晚去西厢房相聚,天亮才回房。洛娘从不谈及儿女私情,反倒常与他探讨诗书,还劝他:“君有锦绣才华,不应因几次落榜便消沉,更不应久离家乡,辜负妻儿期盼。若能潜心向学,将来考取功名,造福一方百姓,才是大丈夫所为。”林士樾听后深受触动,开始振作精神苦读,闲暇时还会听洛娘讲古,了解到历史记载之外,古代女子身不由己的苦难,更觉应珍惜当下,担起责任。
洛娘也常展露她的才情:她绣的百蝶图栩栩如生,寺里老尼养的白猫“雪衣娘”见了总忍不住扑挠;她写的小诗“感红兰之泫露,对啼眼兮娟娟。怀清节于幽谷,守初心之拳拳”,字迹清丽,意境高洁,林士樾常抄录下来勉励自己。她还说自己天生重瞳,夜里视物清晰,便常帮林士樾整理夜间读过的书卷,标注疑难之处。
这天,陕西客忽然神色凝重地来找林士樾:“我要云游四方,继续修行积善,咱们今日就要分别了。你已重拾初心,该回乡探望妻儿,备战春闱了。”林士樾闻言眼圈泛红:“多谢先生与洛娘点化,此恩难忘。只是此后,还能再见洛娘吗?”陕西客从袖里摸出个铜盒递给她:“若你将来能做到清正为官、造福百姓,夜里焚香祷告,她自会来见你。但切记,不可利用这份机缘行私利,更不可靠近洛水——那是她魂魄归依之地,人间浊气会扰她修行。”说完握了握林士樾的手,转身化作一道清风,消失不见。
陕西客走后,林士樾当即收拾行囊回乡。妻子见他洗心革面、精神焕发,又惊又喜。他此后潜心苦读,还常以洛娘的教诲告诫自己。过了几年,他妻子见他虽勤奋却仍无进展,便派内弟萧穆斋来劝说他放宽心。萧穆斋与他同住几日,每晚都听见林士樾房里有女子读书论道之声,心中好奇,便向林士樾询问。
林士樾也不隐瞒,拿出一本日记给萧穆斋看,标题写着《遇甄纪事》,里面详细记录了与洛娘相处的点滴,以及洛娘对他的劝诫。萧穆斋翻着日记,皱着眉说:“世人都说甄氏与陈思王有私情,你这记载,倒与传闻不同。”林士樾郑重道:“历史传闻多有演绎,洛娘在我眼中,是位品性高洁、才华横溢的女子。她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却仍坚守初心,这份气节,值得敬重。那些低俗传闻,本就是对古代女子的不公揣测。”萧穆斋听后,点头叹服。
有天林士樾进城购置书籍,偶遇耍猴戏。那猴子身形壮硕,见了他竟躁动不安,挣着铁链低吼。耍猴人慌忙将其制住,致歉道:“这猴儿前日受惊,见生人便发狂,勿怪。”林士樾虽觉怪异,也未多想。当晚他焚香祷告,洛娘果然现身,神色凝重道:“那猴儿身上附着当年宫廷旧怨的戾气,虽非曹丕本魂,却也警示我们:恩怨纠缠最易误事。你如今一心向学,当专注于此,莫被旁事干扰。”林士樾听后,越发潜心治学,不再纠结于奇幻之事。
又过了两年,林士樾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被派到河南开封做官。他临行前焚香祷告,洛娘现身送别,眼中虽有不舍,却含笑说:“君此去当清正廉明,为民做主,切勿辜负初心。洛水乃我修行之地,气场相冲,你若近前,恐扰我修行,也乱你心神,切记绕行。”说完赠他一枚刻着“清节”二字的玉佩:“愿此玉伴你左右,时刻警醒。”
赴任途中,一行人途经洛水流域,船夫殷勤招呼登船。林士樾正欲绕道,却见岸边有孩童落水,众人惊呼失措。他顾不上多想,纵身跃入水中将孩童救起。待浑身湿透回到客栈,他摸出怀中玉佩,见其已失去光泽,而铜盒也变得冰冷。林士樾心中明了,这是洛娘为护他平安,耗损了修行之力,虽怅然若失,却更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决心——他知道,这才是对洛娘最好的回报。
到任后,林士樾始终以“清节”二字为戒,兴修水利、兴办义学、严惩恶霸,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对下属说:“为官者当如兰如菊,守得住清贫,扛得起责任。”闲暇时,他会拿出那本《遇甄纪事》翻阅,想起洛娘的教诲,更觉使命在肩。他还将洛娘的诗作整理成册,附上自己的感悟,告诫子孙后代要坚守初心,正直做人。
林士樾晚年告老还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寿终正寝后,家人在他枕下发现那枚失色的玉佩和一本《遇甄纪事》,日记末尾写着:“缘者,非私相授受之欢,乃同心向善之契。彼以清节点化我,我以初心报世间,足矣。”
后来古田县百姓为林士樾立了功德碑,“林生遇甄”的故事也流传开来。人们不再关注人鬼相交的奇幻,反倒称颂那份“以善相交、彼此成就”的情谊——洛娘以气节点化迷茫书生,林士樾以初心践行人间正道。这份跨越阴阳的知己之谊,以及“坚守初心、担当责任”的道理,让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百年,至今仍能引发后人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