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为什么要形成一主两辅的城市发展格局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缓解省会武汉市“一城独大”的局面,并推动全省经济全面均衡的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与经济均衡方面;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长期占据全省主要资源,这导致了其他城市的发展滞后。通过确立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可分散全省资源过度集中压力,形成“主城引领、副城支撑”的多极发展格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宜昌与襄阳的GDP双双突破6000亿元,并且带动了“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了万亿级别,全省经济总量的60%均由以上这三地的贡献。
在交通与区域协同方面,沿江高铁、襄荆高铁等项目推动武汉、宜昌、襄阳这三座城市之间形成了“1小时的通勤圈”,促进了武汉都市圈与襄阳都市区、宜昌都市区的协同发展。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特五大”(重点发展武汉)到“一主两副”的演变。2000年后,随着襄阳、宜昌经正式确立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后,这三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就突飞猛进,到了2015年,武汉的GDP就突破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过了3000亿元,形成了三座城市的GDP占到了全省60%以上的格局。而且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战略调整和区域协同。
![]()
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是:初期框架;20世纪90年代“八五”时期,湖北提出“一特五大”战略,重点发展武汉并推动荆州、黄石、襄阳、宜昌、十堰5个地级市的发展。2000年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走向,湖北调整为“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正式确立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构建了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区、宜昌都市区的协同框架。这种发展战略在实践中还是比较成功的:武汉作为省域主中心城市,2024年GDP达21106.23亿元,占全省35%,通过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等平台带动武汉都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了鄂东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走上了振兴之路。
襄阳与宜昌:副中心城市分别依托汽车产业和水电资源,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的佼佼者,这俩城市2024年的GDP均超6000亿元,是整个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的骄骄者。区域协同效应;在交通支撑方面: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建设形成了武汉与襄阳、宜昌城市间的“1小时通勤圈”,促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等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经济贡献;武汉、宜昌、襄阳三地的GDP总量占到了全省的60%以上,形成“东稳西进”的均衡发展格局。 “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的实施成果是:2024年全省的GDP达6万亿,全国排名第7位,县域经济领跑中西部地区。
![]()
湖北省一主两辅的城市发展格局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呢?在优化产业协同效应上;武汉通过“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等平台,联动黄石、鄂州、黄冈等城市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襄阳、宜昌则分别依托汽车产业和水电资源,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标杆,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智能制造。在构建交通网络的支撑上;“一主两副”通过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建设,形成“1小时通勤圈”,促进武汉都市圈(含鄂州、黄石等8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等城市群协同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在推动县域经济崛起上,助力十堰、黄石、荆州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
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其地理分布、政策支持及发展路径密切相关,而河南省与湖南省未能有效模仿湖北省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原因涉及到以下这三个方面:地理分布差异;湖北通过省域东部的武汉、西北部的襄阳、西南部的宜昌形成了省域版图上均衡分布的三角结构,实现了全省经济辐射的全覆盖。而河南的郑州、洛阳、南阳三城地理分布缺乏这种天然的均衡性,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过度的集中了全省的资源,洛阳与南阳又因地理位置被纳入到郑州都市圈,这就更加导致了资源分配更趋于集中郑州,洛阳南阳只能远远的“挂眼科”。
![]()
湖南省的发展格局又是哪一种呢?湖南省未完全照搬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发展模式,而是根据地理特征确立“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湘江科学城等科创平台,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推动三市同城化发展;长沙为主中心,岳阳和衡阳为副中心,分别承担“研发+制造”协同和枢纽经济功能。2024年长沙市的GDP为15268.78亿元,岳阳市的GDP为3500亿元,衡阳市的GDP为4491.69亿元。长沙与岳阳依托港口优势构建石化产业链;衡阳通过高铁枢纽吸引粤港澳产业转移,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19.3%。
湖北省的“一主两副”战略自2003年实施以来,通过武汉城市圈、襄阳城市圈等区域规划形成稳定三角结构。而河南曾将洛阳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但随后被纳入郑州都市圈(1+8规划),政策调整导致发展重心偏移,未能形成类似湖北的“副中心”支撑体系。湖北省通过武汉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光电子信息产业,辅以襄阳的汽车产业、宜昌的清洁能源、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形成互补,2024年宜昌襄阳两市GDP都超过了6000亿元。河南则面临郑州“一城独大”与洛阳、南阳发展不足的双重压力,三城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约30%,而且还缺乏明确产业协同机制。
![]()
河南省与湖南省在主要城市的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不同路径:河南省以郑州为核心,通过构建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多中心协同发展格局。依托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网”,强化郑州国际陆港的枢纽功能,并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郑州地铁总里程达450公里,跻身全国前十。湖南省则是重点发展长株潭都市圈,通过“半小时交通圈”实现资源集中配置。2024年长沙地铁运营里程达236公里,日均客流强度居全国第三,工程机械产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年产值超4000亿元,带动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产业增长。
虽然河南湖南两省均通过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区域发展,但河南更强调多核协同,湖南侧重强省会带动。湖北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模式对全省经济发展有哪些推进作用呢?经济支柱支撑;2024年数据显示,武汉、宜昌、襄阳三地GDP总量占全省约60%。其中,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东湖高新区支撑全国光电子产业半壁江山;宜昌则是分别以绿色化工和水电资源为支柱,襄阳市则是以汽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为核心,同时拥有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使这两个城市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标杆城市。
![]()
湖北可以进行一主两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河南与湖南为何就学不来呢?湖北的“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取得显著成效,而河南、湖南未能完全复制这一模式,主要受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制约:湖北的“一主”(武汉)与“两副”(宜昌、襄阳)三市在省域内呈三角形分布,形成均衡发展态势。而湖南“一主”(长株潭)三城经济总量虽高,但地理分布更集中于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常德、邵阳区位优势不足,难以形成有效辐射。河南因地域广阔,若采用“一主四副”的扩大发展模式,洛阳、商丘等城市虽经济发展较强,但由于核心城市的分布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城市间的协同效应。
经济集中度差异:武汉占湖北经济总量超36%,宜昌、襄阳作为副中心分别承担鄂西南、鄂东北的辐射功能,形成“一主引领、两翼驱动”的格局。虽然长沙占湖南经济总量超30%,但长株潭三城经济联系紧密,若强行划分副中心会导致资源分配矛盾。郑州作为河南中心城市,其经济首位度(约1/5)低于武汉(1/3),但河南人口基数大(近亿人),导致省内发展需求更分散。湖北通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战略明确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并构建武汉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湖南、河南缺乏类似的政策支持,而且在区位优势上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湖北省有些差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