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育分享会及乡村教育成果展在温州南怀瑾书院举行/活动方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在石块上画画创作“石艺”;用枯芦苇学习插画艺术;开发泥巴课程做泥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把收获的果实与贫困老人分享;把校园各处改造成科学实践场地……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创新教育场景,藏着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
近日,第七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育分享会及第七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下称“南师计划”)入围教师事迹暨教育成果展在浙江温州举行,来自全国的15名乡村教师,带着他们的教育故事与学生原创作品集中亮相。这些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多年,以“不照搬城市、只贴合乡土”的创新,破解资源短缺、课程单一等困境,更用“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情怀,将乡村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据了解,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由南怀瑾先生生前捐资发起,2012年10月由桂馨基金会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设立。南师计划关注乡村教师群体,以弘扬师德精神、倡导有价值的教育实践与创新为目标,希望携手教育公益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乡村学校和媒体平台等,寻找兼具师德精神、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乡村教师,并支持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实践。南师计划每两年实施一届,自2013年启动以来,通过七届评选,已有全国范围内的124位优秀乡村教师获选。
乡村教师为何选择扎根乡村?公益力量如何支持乡村教师进行乡村教育本土化创新?乡村教育目前还需要哪些支持?《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此次入围计划的乡村教师代表,探索乡村教育的创新实践,看见乡村教育在坚守中生长的力量。
本土化创新:把乡村特色变成“活教材”
乡村教育的创新,从不是复刻城市,而是结合乡村特色,在这一创新实践的环节里,教师的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老师稳定了,孩子们才能成长,老师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积极影响。所以我一直在给老师做服务,为老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段湾小学校长余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06年余军举家迁入校园,妻子也承担起代课任务,全力支持学校工作。坚守乡村教育一线24年,余军积极链接公益资源赋能乡村教师,改建教学楼,新建教师周转房,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将学校从偏远教学点发展为功能完备的寄宿制小学,成为周边六个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困难,师资力量不稳定,但是越往前走,我逐渐发现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至少乡村孩子是受益的。”余军告诉记者,师资力量缺乏,仍是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突出困境。
谈及乡村教育的创新意义,余军坦言,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太一样,应该有向上的生命力存在,要接地气,要结合乡村自然特点来发展和创新。“孩子们需要融入大自然,我们应该利用好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唯分数论。”余军说。
余军通过搭建成长平台、稳定师资队伍、链接公益资源,为乡村教师开展教育创新筑牢了根基,当教师不再被硬件短缺、身份焦虑所困,便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本身的突破中。来自四川省绵竹市汉旺学校的教师杨明金,便在科学课程领域深耕数十年,用贴合乡村实际的创新实践,让“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探索。
杨明金从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毕业后选择扎根乡村,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乡村教师缺人,我本人也热爱科学,在乡村我可以较为自主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杨明金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杨明金在乡村小学创客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开展科学实践,营造浓厚科学氛围。他善于自制教具,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科普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里目光所及之处,都有可能是科学实践场地。孩子们因学习科学而产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力也获得了提升,而且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更加深了对理科的理解。
![]()
四川省绵竹市汉旺学校教师杨明金展示学生制作的潜水艇模型/石文君摄
正因为对科学教育的热爱,杨明金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杨科学”。“叫‘杨科普’或者‘杨科教’比较好,‘科学’这个词太专了,也需要很精专的基础理论。”杨明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乡村教育应立足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其未来生活奠基。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榜样,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导师。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乡村教育资源是相对匮乏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但回首七届南师项目,124位入选及入围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能动性,做出一番不一样的教育实践,他们在偏远的、寂静的乡村,以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启发和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中国乡村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这些实践也应该被更多人所看见和传播,并给予敬意和支持。”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樊英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公益创新赋能:从送物资到搭平台
“我们需要一个平台,需要被看见的机会。”这是记者采访乡村教师时,被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不少乡村教师表示,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获得赋能的机会相对有限,很多扎根乡土的创新想法,要么缺乏专业指导,要么因没有交流渠道难以被更多同行借鉴,甚至有些实践因得不到认可逐渐搁置。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健刚认为,公益组织正是为乡村教师创新赋能,助力他们被看见与连接的核心枢纽。“不仅要为乡村教师输入资源、提供能力培训,更要搭建网络将分散的教师连接成创新者的共同体。这样的网络,哪怕未来公益组织退出,也能保持活力,继续自主发展。”朱健刚说。
在南师计划带来的影响上,多位入围教师均有深切体会。杨明金坦言,此次入围南师计划让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对下一步的教育创新计划有了更多思考和启发。同样受益于该计划的余军则认为,南师计划自己“被看见”,同时也‘被点燃’,对于坚守乡村教育,继续创新有了更多动力。
而在甘肃省临洮县红咀小学教师马海东眼中,南师计划的价值不止于此:“南师计划不仅拓展了乡村教育资源,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更多优秀的人,交流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他特别强调,乡村教师非常需要这样相互交流的平台。“乡村教师具有教育情怀,他们不是不愿意做教育创新,而是不知道如何做、向谁请教。只要有一个人去指引着他们这样做,只要带上路,相信很多老师比我做得更好更优秀。”马海东说。
马海东的心声,恰恰点出了乡村教育公益的进阶方向,乡村教育公益不仅需要物质补给,更需要搭建交流桥梁、提供专业指引,让乡村教师的创新想法有处安放。
从余军举家驻校筑起的“家门口好学校”,到杨明金用创客空间播撒的科学种子,再到马海东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的特色课程,124位南师计划教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证明乡村教育的生命力从不取决于资源多寡,而在于教育者对乡土的扎根、对孩子的用心。
当公益组织持续搭建交流与赋能的平台,当社会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理解与支持,当本土化创新的实践被广泛传播与借鉴,那些生长在田野间的教育探索,终将让乡村孩子的教育既保有家乡特色,又有与城市孩子同质的优质养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仍需更多力量同行。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