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土布纺织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崇明正大中学,美术老师刘健带领学生,取材传统土布,经过巧思妙手,制作出精美的布贴画作品,让这项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教室中,一堂别开生面的布贴画课程正在进行。眼下正值深秋,逐渐泛黄的银杏叶,成了最应景的创作题材。大家挑选自己中意的布料,经过剪裁将其变成银杏叶的形状。再经过黏贴,把布料错落有致地装点在扇面上,一把布贴画团扇便大功告成。看着自己栩栩如生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爱不释手,非常自豪。
![]()
![]()
“土布具有不易褪色、质地厚实、色泽淳朴的特性,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我们的创作题材大多选择具有浓郁民风特性、能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并充分利用现有布面的色泽和纹理,结合中国画的风格,再次创作而成。”刘健表示。
![]()
一节课下来,经过上手操作,大家对土布的纹理、颜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根据老师讲的深浅和大小搭配,我按照银杏的形状剪成了这个样子。真正做了土布扇子之后,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深度的东西。”学生施忆如表示。
![]()
实践出真知。在美术老师刘健看来,对于非遗的传承,“手工制作”比“照本宣科”更有说服力。学生通过亲身思考、上手拼接,更能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核。“我妈妈是一位土布爱好者,平时也会制作一些土布的手工艺品。刘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后,我还会上网查询资料,回家也会问我的母亲。”学生蔡紫萱表示。
![]()
在校园的布艺展厅中,陈列着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崇明的花鸟鱼虫、风土人情都成了大家的创作素材。“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动手能力为目标,开设这项课程。土布是崇明的特色文化,我们想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学生做出来的优秀作品,一方面用于展示,一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正大中学副校长刘先陆表示。
让审美感知从“被动欣赏”转向“主动创造”。开设土布贴画课程,不仅是“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实践,更是贴合教学实践的育人创新。这项课程已成功开展多年,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提升能力、浸润文化、树立自信,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
记者:施昊豪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