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绥德县以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改革为支点,通过“顶层设计—调研推进—成效复盘”的闭环管理,改变传统课后服务仅是“学业延伸”的现象,将其打造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园地,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推动教育质量在多元化实践中实现跃升。
减负增效 课程多元焕活力
针对作业管理这一难点,绥德县各学校创新举措精准发力,促进实现“在校清、个性补”。明德小学推行“二三五十作业体系”,分层布置、跨班辅导;江德小学建立“熔断机制”,防止“疲劳战”;张家砭镇中心小学通过“作业问题台账”实现课后与课堂联动,补齐短板。
“自主作业单”制度在全县广泛推行。教师依据当日知识点自主命题、统一印刷,既杜绝滥购教辅资料,又提升作业的针对性。明德小学要求语数教师一周设计两份日作业或一份周测单,课后限时完成,并实施分层指导。郝家桥小学坚持日设计、限时完成、当场讲解,确保学生“在校清作业、回家无负担”。
作为课后服务的“活力引擎”,社团活动呈现多元化、特色化、本土化的鲜明特质。全县系统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累计组建社团426个、校队20余个,覆盖艺术、体育、科技、文化、公益五大领域,学生参与率达95%,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非遗秧歌、剪纸与创意编程、无人机等课程相映成趣。
为让优质资源惠及每一名学生,绥德县整合资源,打破年级壁垒,推行“双向选择、按需选课”。教体局组织40多个非遗传承人与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开展社团活动,让偏远地区学生亦能享受专业课程,实现“人人有社团、个个能出彩”。
体教融合 竞技舞台育品格
深化体教融合是绥德课后服务的重要发力点,当地以“校队建设+校际联赛”为抓手。各学校跨年级选拔特长学生,依托优势项目组建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校队,并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水平。
明德小学将乒乓球队独立运营,外聘教练、添置器材,篮球、足球校队实行“早训+课后”模式,参与县级赛事;江德小学组建篮球、跆拳道校队;第八小学、第三小学等学校通过外聘教练提升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的专业性;第一小学与绥德师范附属小学“抱团发展”,通过“校内训练+联盟校团练”共享资源。
校队训练与日常体育课、社团活动深度融合。该县教体局印发《城区中小学校队校际联赛通知》,建立“周周有联赛”机制。明德小学与多校“抱团训练”,第八小学足球队参与系统联赛。竞技交流不仅提升技能,更培育了团队精神与抗挫能力,使“健康第一”理念落地生根,课后服务成为学生体质提升的“助推器”。
严管厚爱 优劳优得添动力
绥德县各学校完善“过程+结果”考核机制,确保课后服务不走过场。江德小学设“过程考核(40分)+成果展示(40分)+满意度(20分)”;实验小学侧重“过程(50分)+成果(50分)”;张家砭镇中心小学细化出勤率、参与度、作业完成率等指标;第八小学实行校委会“包组到人”期中评估与期末验收机制。
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分配紧密挂钩,充分体现“优劳优得”原则。第三小学将30%服务费用于差异化奖励,优秀者上浮课时费;江德小学、明德小学按等级兑现,不合格者取消资格。经费分配坚持“优劳优得”,基础保障与考核激励并行,破除“平均主义”,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
如今,绥德县各学校课后服务已完成从“有”到“优”的跨越,学生负担切实减轻,社团成为第二课堂,校队联赛点燃青春。“绥德将持续优化课程,加强师资培训,推动与‘三个课堂’深度融合,探索地域文化融入新路径,致力让课后服务成为‘双减’的‘加分项’、绥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绥德县教体局局长黑耀飞表示。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 秦学 校对 叶蕊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