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绥德,凉意渐浓。刚从乡下采风归来的李贵龙,顾不上歇脚,便召集史志研究编撰小组成员围坐一堂,专注研讨《满堂川镇志》《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4部志书的编撰细节。这样忙碌的场景,对这位76岁的老人而言,已是退休20年来的日常。
![]()
李贵龙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参观。周海月 摄
作为绥德县博物馆原副馆长,自2004年退休起,传承陕北文化就成了李贵龙的重要使命。二十载春秋,他的足迹遍布绥德339个行政村,延伸至周边县区的重点古遗址、古村落。他累计收集文字资料超50万字,拍摄历史风貌与民俗活动照片万余张,撰写出版文学、文化、史志类著作51本。每一份资料、每一张照片、每一本书籍,都浸透着他对家乡文化的赤诚。“我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没有其他办法回报,唯有以笔墨为它存档。”李贵龙的话语朴实却坚定,他曾在朋友圈写道:“别无他求,只愿百年后回望,黄土高坡上这行文化苦旅的脚印,仍能时隐时现。”
闲暇时,李贵龙总爱到绥德县非遗陈列馆转转,馆里的每一项非遗,他都能清晰讲出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故事。这些非遗项目能“出圈”,离不开他当年的奔波付出。工作期间,他义务承担绥德石雕、绥德唢呐等27项中省市各级非遗的申报工作,不仅撰写申报文本、电视片脚本及解说词,还全程指导电视片拍摄;绥德县除“中国民歌之乡”外的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申报材料也由他牵头完成;他还带领团队成功申报23个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其中7个已升级为国家级。如今,石雕成了县里的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唢呐、剪纸、秧歌走出国门,亮相国际舞台。“从前说起绥德是文化大县,很多人只有朦胧的概念,如今通过非遗,大家真正触摸到了这里的历史厚度。”李贵龙说。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因非遗认识绥德,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岁月虽让李贵龙的脚步不再轻快,腰腿也常隐隐作痛,但他守护文化的信念从未褪色。2024年,李贵龙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面对这份认可,他只说:“这更是一份责任。”如今,他手头不仅有4部志书正在编撰,还规划了5本书的出版计划,更把心血放在培养文化传承“接班人”上。“希望通过带着年轻人走访村落、考证史料、撰写志书,把这份对陕北文化的热爱与经验一点点传承下去。”李贵龙说。
“老干部有退休的时候,但老党员没有‘退休’一说。”李贵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中所写,这位黄土地上的文化“守灯人”,正用自己的余热,为陕北文化的传承之路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记者 周海月 李东洁
编辑 叶蕊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