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雍正二年冬,西宁军营的积雪刚及脚踝。
一名士兵捧着热茶上前,不慎溅出几滴在年羹尧的貂皮靴上。刀光闪过,士兵的手腕已落在雪地里。年羹尧抖了抖靴子,对吓得瘫软的亲兵说:“这点小事都办不好,留手何用?”
这幕并非野史传闻,而是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琪在密折里的记述。世人多记得年羹尧平定青海的功勋,却少有人知,他的 “威名” 是用无数冤魂堆起来的。
《清史稿》那句 “杀人如麻” 的定性,藏着太多被历史简化的血腥细节。
一、从进士到屠夫:权力催生的嗜血基因
1679 年出生的年羹尧,早年可不是这般模样。
康熙三十九年,他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彼时的他温文尔雅,与文友唱和时笔下满是诗意,谁也看不出日后会成为西北的 “活阎王”。
转折发生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年羹尧临危受命,以四川总督身份督办军务。初次掌兵,他便显露狠辣:运送粮草的民夫迟到半日,当即被斩首示众。
这招 “立威” 让康熙看到他的治军能力,接连提拔他为定西将军、川陕总督。权力的滋味,彻底激活了他骨子里的残暴。
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是平步青云。雍正元年,他以抚远大将军身份出征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捷报传回紫禁城,雍正狂喜之下写下:“朕与尔君臣相知,非泛泛之遇。”
可雍正不知道,西宁城外的战俘营里,年羹尧正用最残忍的方式处置降兵。按《永宪录》记载,他将俘虏的耳朵割下串成项链,让亲兵佩戴巡营,美其名曰 “震慑敌胆”。
二、军营地狱:比战场更恐怖的统治
“去手” 事件只是年羹尧军中暴政的冰山一角。
雍正初年的一个寒冬,他乘八抬大轿巡查营地,见一名士兵双手冻得发紫,随口说 “去手”。本意是让士兵揣进袖子取暖,可常年活在恐惧中的士兵,竟当场拔刀斩断自己的手。
年羹尧在轿中看得真切,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对左右笑道:“瞧瞧,这才是我的兵。” 此事被监察御史莽鹄立写入奏折,雍正看后只批了 “军纪严明” 四字,默许了他的暴行。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推行的 “十级连坐法”。士兵箭法不准,不仅本人斩首,队长、哨官、参将连带受罚,轻则鞭笞,重则处死。
![]()
雍正曾派亲信图理琛去西北考察,回来的奏折里写道:“每日辕门斩首者数人,或马瘦,或粮迟,皆可成罪。” 军营里的刽子手不够用,甚至要从地方县衙临时抽调。
有次伙夫做的馒头稍硬,年羹尧便以 “慢待大军” 为由,将伙夫及其徒弟共十人全部腰斩。监斩官吓得不敢直视,他却端着酒杯在一旁观赏,说 “此等刑罚最能立威”。
三、地方暴政:川陕大地的人间炼狱
年羹尧的残暴,从不局限于军营。
任川陕总督时,他掌控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军政大权,俨然一方诸侯。成都知府戴铎因反对他加征赋税,被捏造 “通敌” 罪名,全家十三口斩立决。
《清实录》记载,他在四川推行 “捐粮免罪”,实则是赤裸裸的掠夺。百姓若交不出粮食,便会被抓去做苦役,饿死累死的不计其数。有县丞上书劝谏,竟被他命人活活打死在公堂。
青海平叛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将叛乱部落的妇女儿童掳为奴隶,按年龄标价出售。西宁道台沈廷正看不下去,暗中上书弹劾,结果被年羹尧以 “延误军饷” 罪名处死,家产全部抄没。
他的府邸比王府还要奢华,却容不得半点不顺心。有个厨师做的菜不合口味,当即被打断双腿逐出。管家不小心打碎茶杯,竟被他下令扔进狼圈。
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年公到,地皮掉;年公怒,人头落。” 川陕百姓见到他的仪仗,无不吓得闭门不出,连哭声都不敢太大。
四、92 条大罪:四条残忍罪的血腥真相
雍正三年,年羹尧的末日终于来临。
群臣弹劾的奏折堆成小山,议政大臣与刑部最终罗列了 92 条大罪。其中 “残忍罪四条”,每一条都浸透着鲜血。
第一条便是 “无故残杀官兵”,仅查实的被虐杀士兵就达数百人,“去手” 事件、馒头案皆在其中。第二条 “虐杀降卒”,指他将青海降兵数千人活埋,仅留几人回去报信。
第三条 “枉杀地方官”,涉及戴铎、沈廷正等十余名官员,皆为捏造罪名处死。第四条 “酷刑虐民”,包括鞭笞致死、狼口喂人等暴行,受害者多为普通百姓。
这些罪名并非空穴来风。《永宪录》收录了当时的审讯记录,年羹尧对残杀官兵、虐杀降卒的指控供认不讳,只辩解 “为震慑军心”。
雍正看罢罪状,在奏折上批道:“朕待尔不薄,何忍至此?” 最终虽念及功勋赐其自裁,却下旨将其罪行昭告天下,让世人知晓这位 “大将军” 的真面目。
五、历史的遮蔽:为何他的残暴被低估?
年羹尧的残暴如此骇人,为何后世多聚焦于他的 “骄纵” 而非 “残忍”?
首先是功勋的遮蔽。他平定青海叛乱,稳固了清朝西北边疆,雍正曾称他为 “国之柱石”。在 “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传统观念里,残暴常被视为治军的 “必要手段”。
其次是史料的简化。《清史稿》等正史虽提及其 “杀人如麻”,却未详述具体暴行。而《永宪录》《西征随笔》等记载细节的文献,又常被归为 “野史”,可信度被打了折扣。
再者是文艺作品的误导。电视剧《雍正王朝》将他塑造成 “骄纵失势” 的悲剧人物,淡化了其残暴本质。观众记住了他与雍正的君臣反目,却忘了那些被他虐杀的无辜者。
现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清史讲义》中一针见血:“年羹尧之恶,非止骄纵,实乃残忍嗜杀。后世论者多谈其功过,却轻其暴虐,实乃历史之偏。”
六、权力的镜鉴:嗜血者的必然结局
年羹尧的悲剧,从来不是 “功高震主” 那么简单。
他的残暴源于权力的失控。从翰林院的书生到西北的霸主,无人能制衡的权力让他逐渐丧失人性,将杀戮当成彰显权威的游戏。
他曾在给雍正的奏折里写道:“臣治军,唯严是从,虽杀百人,亦为保社稷安稳。” 可他忘了,真正的治军严明,靠的是纪律而非虐杀;真正的功勋,该用仁心而非鲜血铸就。
雍正赐他自裁时,年羹尧还在求情,说自己 “尚有微功”。直到三尺白绫悬颈,他或许都没明白:那些被他斩断的手、活埋的降卒、打死的百姓,早已为他写下了结局。
![]()
如今,西宁的寒风早已吹散了当年的血腥味。但年羹尧的故事仍在警示世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若用它来施暴,终将被权力反噬。
那些被历史简化的残暴细节,那些无名者的冤魂,不该被遗忘。因为记住嗜血者的下场,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