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深圳做家居电商的张总找我吐槽:“我把提成从 GMV 改成净利,本想让运营关心利润,结果 3 个月走了 2 个核心骨干,业绩还掉了 18%!”
你是不是也有这困惑?按 GMV 发提成,运营不管库存、不控成本;改成净利,又算不清账、闹信任危机,最后员工离职、利润缩水。
今天就把电商提成的 “坑” 和 “解法” 说透,带 2 个真实案例 + 3 个落地模式。
![]()
一、先算笔账:电商提成的 3 种常见方式,前 2 种都在亏
电商老板发提成,无非 3 种选择,但 90% 的人都栽在第 1 和第 2 种:
1. 按 GMV/GSV 发:简单但 “亏到哭”
优点就一个:好算!运营卖 100 万,按 3% 提就是 3 万,不用纠结成本。
但弊端很明显:
- 不管库存:运营为冲业绩,拼命备货,最后库存积压,100 万销售额压 50 万货,资金全套牢;
- 不控费比:你让他把推广费从 25% 降到 20%,他说 “降了就没流量,业绩更差”,最后 100 万销售额,推广费花 30 万,毛利只剩 15 万;
深圳张总之前就这么干,去年双 11,运营冲了 200 万 GMV,结果库存压了 80 万,推广费花了 55 万,最后算下来反而亏了 12 万。
2. 按净利发:看似合理,实则 “逼走员工”
很多老板觉得 “按净利发,运营就会像我一样关心利润”,但现实是 4 个大坑等着你:
- 坑 1:算不清!多平台多店铺的电商,公共成本(房租、水电、老板报课费、买软件的钱)怎么摊?张总之前按销售额比例摊,运营反驳:“我卖的是低价品,毛利才 15%,凭什么和高毛利店铺摊一样的成本?” 最后账算不清,提成拖 1 个月才发,员工怨声载道;
- 坑 2:信任崩!净利里的成本运营看不见,你说 “这个月亏了,没提成”,他觉得 “你肯定藏利润了”。杭州做服装电商的李总,去年 6 月说店铺亏 2 万,运营直接要查账,发现老板把买豪车的 10 万算进公共成本,当场吵翻离职;
- 坑 3:收入低!电商淡旺季明显,上半年基本不赚钱,运营连续 3 个月拿底薪(6000 元),隔壁公司按 GMV 提,他同事能拿 1.2 万,你说他走不走?李总去年上半年就走了 3 个运营,全去了竞品公司;
- 坑 4:必离职!这是最致命的!运营好不容易把店铺从月销 5 万做到 20 万,以为能拿提成,结果你说 “扣完公共成本,还亏 2 万”。他一算:“我自己单干,租个小办公室,成本才 5000,20 万销售额至少赚 3 万”,立马辞职单干。张总之前的核心运营小王,就是这么走的,现在成了他的竞品。
3. 按毛利发:才是电商提成的 “黄金方案”
![]()
毛利 = 销售额 - 直接经营成本(货成本、平台扣点、推广费、快递费),不含房租、老板报课费这些管理成本。
为什么说它好?
- 运营能控:货成本、推广费这些,运营能自己调节,不会因为 “老板乱花钱” 影响自己收入;
- 老板省心:管理成本自己控,不用和运营掰扯 “这钱该不该摊”;
- 双方共赢:运营想拿高提成,就会主动降推广费、提客单价,老板的毛利自然涨。
宁波做小家电电商的陈总,去年把提成从净利改成毛利,3 个月后:运营平均提成从 8000 涨到 1.1 万,店铺毛利从 18% 涨到 25%,净利润涨了 32%。
二、案例:从 “净利提成离职潮” 到 “毛利 + 模式盈利”
案例 1:张总的 “翻身仗”—— 把净利改成毛利 + KSF,3 个月业绩涨 22%
张总之前按净利发提成,核心运营走了 2 个,月销从 80 万掉到 66 万。去年 10 月,他跟着做了 2 件事:
- 提成改按毛利算:定毛利基数 18%,低于 18% 没提成,每超 1 个百分点,提成比例加 0.5%(比如毛利 20%,提成从 3% 涨到 4%);
- 加 KSF 考核:把 “库存周转天数(≤30 天)、老客复购率(≥25%)” 纳入 KSF,达标每项奖 1000 元。
![]()
结果 3 个月后:
- 推广费从 25% 降到 21%,库存周转从 45 天降到 28 天;
- 月销从 66 万涨到 80 万,毛利从 18% 涨到 23%;
- 运营平均提成从 8000 涨到 1.2 万,没人再提离职。
张总说:“以前算净利,天天和运营吵架;现在按毛利 + KSF,他们自己控成本,我不用再当‘坏人’。”
案例 2:陈总的 “效率提升术”—— 毛利 + PPV,客服人效涨 40%
陈总不仅销售岗按毛利发提成,客服岗也用了 PPV 模式(个人产值量化),解决 “客服偷懒、响应慢” 的问题:
- 定 PPV 产值项:接 1 个咨询 + 2 元,解决 1 个售后 + 5 元,促成下单 + 10 元,客户满意度≥98%+200 元;
- 底薪 4000+PPV 提成,上不封顶。
之前客服平均每月接 1200 个咨询,促成 80 单;改 PPV 后:
- 平均每月接 1800 个咨询,促成 150 单,人效涨 40%;
- 客服平均工资从 5500 涨到 8200,离职率从 20% 降到 5%;
- 客户响应时间从 3 分钟降到 1 分钟,满意度从 92% 涨到 98%。
![]()
三、3 大落地模式:不止毛利提成,这 3 招让员工主动干
光按毛利发提成还不够,结合 KSF、PPV、合伙人模式,才能让不同岗位都有动力。
1. KSF:给核心岗 “定目标,给奖励”
适合运营、店长这些核心岗,把 “模糊的努力” 变成 “可考核的指标”,比如:
- 运营岗 KSF 指标:毛利额(目标 50 万)、库存周转天数(≤30 天)、老客复购率(≥25%);
- 奖励规则:毛利额超 1 万奖 500 元,库存周转每少 1 天奖 200 元,复购率每超 1% 奖 300 元;
- 惩罚规则:没达标,按比例扣提成(比如毛利额差 1 万,扣 200 元)。
杭州李总给运营设了 KSF 后,运营主动把推广费从 28% 降到 22%,老客复购率从 18% 涨到 26%,每月多赚 3000 提成,店铺毛利多了 8 万。
2. PPV:给执行岗 “算产值,多劳多得”
适合客服、打包员、美工这些执行岗,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比如:
- 打包员 PPV:打包 1 个包裹 + 1 元,错发漏发扣 5 元,当天完成发货 + 200 元;
- 美工 PPV:做 1 张主图 + 50 元,做 1 个详情页 + 200 元,点击率超行业均值 + 300 元。
陈总的打包员之前每天打包 300 个,改 PPV 后每天打包 450 个,错发率从 5% 降到 1%,工资从 4500 涨到 6800。
3. 合伙人:给核心骨干 “分利润,绑长期”
如果运营能力强,不想他离职单干,就用合伙人模式,比如:
- 让运营出 5% 的钱,占店铺 10% 的分红权(不用给股权,只给分红);
- 利润 = 店铺毛利 - 固定成本(房租、水电),按季度分红;
- 额外奖励:如果年度利润超目标 20%,再给运营 5% 的超额分红。
深圳有个做 3C 电商的老板,给 2 个核心运营做了合伙人,去年店铺利润从 120 万涨到 210 万,运营拿了 18 万分红,不仅没离职,还主动带新人。
![]()
四、老板必看:3 个落地注意点,别再走弯路
- 成本要分清:经营成本(推广费、货成本)归运营管,管理成本(房租、老板报课费)归老板管,别把管理成本摊给运营,不然必吵架;
- 数据要透明:毛利怎么算,KSF 指标怎么定,要和运营一起商量,每天在群里发数据(比如推广费、毛利额),别藏着掖着;
- 奖励要及时:提成按月发,KSF 奖励按周发,别拖!陈总之前把提成拖 1 个月发,客服离职率涨 15%,后来改成每月 10 号发,离职率立马降下来。
最后:别再纠结提成方式,先干这步
很多老板觉得 “改提成很复杂”,其实今天就能干:
- 先把运营的提成从净利改成毛利,定个基础毛利(比如 18%),超了就加提成;
- 给运营加 2 个 KSF 指标(比如库存周转、复购率),达标就奖;
- 下周开个会,和运营说清楚 “为什么改,怎么算,你能多拿多少钱”。
张总就是这么干的,3 个月就看到变化:运营主动控成本,业绩涨了,利润也涨了,再也不用天天吵架。
记住:电商提成的核心,不是 “怎么少发钱”,而是 “怎么让员工多赚钱的同时,企业多盈利”。按毛利发提成,再结合 KSF、PPV、合伙人模式,你会发现,员工比你还关心利润,企业想不赚钱都难!
- 电商 3 种提成方式对比表
| 提成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适合阶段 |
| GMV/GSV | 好算、易落地 | 不管库存、不控成本 | 初创期(≤3 人团队) |
| 净利 | 理论上利出一孔 | 算不清、信任差、易离职 | 无(不推荐) |
| 毛利 | 运营能控、双方共赢 | 需统计经营成本 | 成长期(≥5 人团队) |
- KSF + 毛利提成落地流程图
定毛利基数(如18%)→ 设KSF指标(库存、复购)→ 每日发数据→ 每月算提成(毛利超1%+0.5%提成)→ 达标发KSF奖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