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璧之战,南军的彻底失败,直接宣布了建文朝廷政权的死刑,此战之后不到一个月,燕军长驱直入南京,建文死,朝廷政权亡。
灵璧之战南军失败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个是之前北上来援的军中大佬徐辉祖,被建文召回南京,南军的力量受到了极大削弱。
灵璧之战前,南北两方在宿州附近的桥河街和齐眉山都爆发了激烈战斗,最终结果都是北军战败。特别是齐眉山之战,建文派出了大佬徐辉祖支援,北军大败。
徐辉祖作为军方大佬,有他的支援,朱棣属下除了朱能,其他将领几乎都萌生了暂避风头的想法。朱能虽然对撤退表示反对,但对进攻也持悲观态度,只是觉得打到宿州非常不容易,一旦撤退,再想南下肯定会更加困难,提倡继续坚持。
唯有朱棣成熟在胸,他说道:兵事有进无退,胜行成矣,而复谋退,士不怠乎,公等所见拘挛尔。
将军们出现惧怕心理,说白了,问题还是出在徐辉祖身上。明朝军方四位大佬,郭英、耿炳文、李景隆和徐辉祖,前三个站队朱棣,徐辉祖却站队建文。徐辉祖作为明朝战神徐达的继承人,在军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北军这边也只有朱棣本人才能压住徐辉祖的气势。
![]()
徐辉祖能量虽强,但是他以一对三,其他三位军方大佬都在南京,如果他长期离开京城,不能保证南京的军队会不会直接把建文绑给朱棣,所以徐辉祖出京作战也只能短暂救火。根据史料记载:燕且北矣,京师固不可无良将,上遽招辉祖还,一个遽字,透露出京师徐辉祖离开后,已经出现军队异动,所以建文急忙召回徐辉祖坐镇。
一个是何福暗通朱棣,从内部彻底瓦解南军,近二十万军队不战自溃。
失去徐辉祖的南军,力量削弱,战略态势转变为防守为主,而防守节点便是宿州。但是大批军队驻守灵璧,粮草供应困难,而南军又缺乏优良战马和骑兵,于是都督平安被迫亲率六万步兵结方阵,护运粮草行军。
缺乏骑兵保护的步兵,行动呆板,这给了朱棣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北军出动大批骑兵抢夺粮草。果然,南军的方阵在北军骑兵冲击之下,被一分为二,动弹不得。灵璧城的何福收到消息,果断率领其他军队前往救援,但是同样缺乏骑兵的救援部队,被朱高煦埋伏的骑兵击败,丢掉粮草的同时,连自己也陷了进去。
![]()
蒙古刚开始只有二十万军队,但是他们却几乎一统欧亚大陆,靠的就是机动性,以快打慢。骑兵打步兵,在平地上,步兵和待宰羔羊没有任何区别。当年朱元璋战胜元朝,不是靠的骑兵,靠的是领先元朝一代的火铳和大炮,靠的是军事技术代差。朱棣南下没有走淮安和梅殷死磕,而是走的宿州、灵璧这条线,就是因为淮安附近河流湖泊遍布,完全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
既然已经丢掉粮草,南军接下来唯一的生路,只有白天军队结阵艰难缓慢行军,夜晚扎营防守,慢慢靠近灵璧城。
但是这个时候,何福反戈一击,暗中和朱棣商量好,准备把南军全部送给朱棣做礼物。估计这就是平安作为主将,居然亲自率六万人押送粮草的原因吧。
何福私自向属下军队下令,明早听到三声炮响,就全体突围到淮河就粮。于是当士兵一早听到三声炮响,冲出营门准备突围的时候,他们遇到的不是惊喜,却是北军骑兵的冲锋,这三声炮响也不是南军发出而来自北军。当何福的几万军队溃散并反向裹挟其他军队逃跑的时候,其他十几万的南军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最后建文的坚定拥护者,包括都督平安、陈晖、马溥、徐真、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名武将和礼部侍郎陈行善、大理寺丞万安、彭与民、钦天监副刘伯完指挥王资等一百五十余文臣监军全部被俘。近二十万军队要么溃逃,要么投降,甚至作为朝廷派出的最高官职的文臣监军,陈性善着朝服跳水而亡,他知道,这是朝廷最后的军事力量,南京陷落已不可避免。
结语:灵璧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们从战术层面讲,南方士兵不善骑战,又缺乏优良军马,在军事技术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拥有大量军马的北军,机动性优势远远超过南方,南军总体上对北军处于守势,后勤困难,长此以往,战事越往后拖,北军的胜算越大。
从战略上说,从军方站队朱棣,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开始,只要朱棣本人不死,朱棣就已经赢了。枪杆子出政权,四位军方大佬,三位站队朱棣,建文还怎么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