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赵孟頫于晚年时期所写的小楷《御服碑》,此碑帖全称为《大元敕藏御服之碑》,这也是他众多小楷书法之中的一种,此帖是他奉皇帝命而写的,书写于元延祐二年的三月三日,此时的赵孟頫已然62岁,可谓是人书俱老。
![]()
赵孟頫在书法界虽是以行楷最为出名,但是他是少有的五体皆能选手,他在小楷和领域之中也是出了很多成名书帖,比如他的小楷《道德经》在小楷学习圈之中仅次于文徵明的《草堂十志》。
说回赵此帖的创作源由,故事发生在元延祐二年,也即公元1315年。据史料记载,此时的皇位统治者是元仁宗,他的名字比较长也不好记,就不多说了,说的是当时元仁宗在梦中游历了金阙仙境,梦醒后心念孙真人的崇高德行,特赐御服以表殊荣。
![]()
而赵孟頫作为当时的书法巨擘,奉命以石刻铭记此盛世盛事。赵孟頫的书法在当时已经是属一属二的存在,而当朝的很多书丹都是让赵来书写的,可以说赵就是元廷的御用书家。
而此书作就是当时元仁宗命令赵世炎撰文,之后赵孟頫以小楷书丹,李孟篆额,这就是《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一书作的创作源由和背景。而此小楷也被誉为是他晚年小楷书法的又一“巅峰之作”。
在笔法上,横画多露锋起笔,通过提按顿挫展现节奏变化,既显骨力又不失灵动。竖画挺拔有力,融入行书笔意,突破楷书板滞感。结体上,追求秀逸与刚健的平衡,字间对比与平衡处理得当。章法布局疏朗开阔,行距均匀而字距错落,整体气韵连贯。
![]()
赵孟頫的书法思想,是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思与批判。他认为宋代书法过度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忽视了传统法度的根基。这种“绝对化尚意”的倾向导致书法艺术逐渐偏离其内在规律。
赵孟頫主张书法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经典传统的继承之上,尤其是对魏晋时期“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回归。
![]()
他提出的“古意”理念,并非简单模仿古人形迹,而是在深入研习晋唐法帖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与时代审美,探索新的艺术方向。这一理念不仅纠正了南宋末年书坛的流弊,更通过倡导“以古为新”的路径,推动了元代书法的复兴。
![]()
赵孟頫的用笔精准灵动,横画露锋起笔,如春雨初绽的嫩芽,提按顿挫间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笔意。竖画挺拔如松,撇捺舒展似翼,起笔轻盈如蜻蜓点水,行笔稳健似磐石,收笔含蓄显余韵。
字距错落有致,行距均匀,整体呈现出一种疏朗开阔的美感,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疏密得当,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视觉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御服碑》它融合了钟繇、王献之、智永等名家笔意,对元明小楷影响深远,被后世视为经典范本。虞集称其“直追晋唐”,项穆赞其“绵里藏针”。
现存的《御服碑》原石曾散落于陕西重阳宫附近田野,1962年移至宫内碑厅保护。清拓本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成为研究赵孟頫书法的重要实物。
不过对于此作有学者认为并非赵孟頫真迹,而是后人通过模仿他的笔迹托名的,但从目前的主流观点来看,认为是赵孟頫所书的人数还是占比比较多的。
对此,您怎么看?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