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11月8日,复旦大学艺术馆2025-2026秋冬季系列展览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及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联合主办,包括“图画真解——中国画笔墨的演进”、“课徒授业——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课徒’理念”、“露茜安·芳塔娜:花束附录”和“前线——周思聪的现代实践”四个展览,通过丰富的真迹、手稿、文献与多媒体艺术,带领观众以当代眼光深入探索传统笔墨,并与西方文化艺术碰撞融合,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温度。
![]()
![]()
![]()
![]()
展览现场。
第一展厅呈现“图画真解——中国画笔墨的演进”,本展厅由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担任策展顾问,以“丰碑:笔墨演进”为主题,聚焦中国画笔墨的千年衍变。展览精选历代图画文献与经典要籍,结合当代影像多媒体技术,生动呈现中国画笔墨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精髓。
![]()
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展出“课徒授业——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课徒’理念”,汇聚朱颖人、吴永良、张立辰、姜宝林、卓鹤君5位艺术家的140余幅“课徒稿”作品。这些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书画教学的重要形式,于2020年赠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旨在支持艺术哲学学科的教学、科研与展览。展览不仅系统梳理中国笔墨艺术的传承脉络,更为艺术哲学系学生构建了观摩研习与实践探索的综合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互促共融的教育理念。“课徒稿”作为中国传统书画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一笔一墨的示范,将笔墨技法、构图要诀和审美理念具象化呈现。朱颖人的作品展现了吴门画派与浙派绘画的融合特点;吴永良的课徒稿体现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上的开创性成果;张立辰的大写意花鸟课徒稿承袭潘天寿一脉的艺术精髓;姜宝林的作品践行其“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主张;卓鹤君的课徒稿则展示了传统山水与现代表现形式的创新结合。
![]()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首次展出瑞士艺术家露茜安·芳塔娜(Lucienne Fontannaz)创作的48幅“花束”主题绘画。作品延续了她对“静物”概念的长期研究,以抽象轮廓取代具象花朵,融入对暴力、战争、爱与慈悲等人类共同命题的哲思。
![]()
第三展厅。
第四展厅由舒可文策展,北京画院协办,展出20世纪杰出女艺术家周思聪的20件真迹及相关文献、草稿与书信。展览以“反身成诚的现实主义”“《矿工图》再起稿”“听懂风土和时间”三个单元,呈现周思聪三度面对现代性命题的艺术实践:从徐蒋体系的写实训练,到形式语言的重审,再到传统水墨的重新处理。代表作《矿工图》组画融合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手法,突破传统水墨局限,形成具有强烈社会关怀与现代风格的水墨人物画。舒可文介绍,“展览旨在梳理中国绘画在20世纪的转型与探索,展示周思聪如何在艺术实践中回应现代性命题,进而为观众提供一个观看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窗口。”
![]()
![]()
第四展厅。
复旦大学艺术馆馆长、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表示,本期艺术馆的四个主题展览正是为配合研究院的两大重要课题——现代性研究和中国书画笔墨研究而设。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指出,复旦大学艺术馆的本次展览是首展“日月复光华”精神的续写与深化,是中国艺术传承与全球艺术对话的融汇,构建了一个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艺术场域,生动诠释了大学“守正创新”和“文明互鉴”的文化使命。
展览期间,复旦大学艺术馆与艺术研究院将同步推出系列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公共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艺术体验。
原标题:《复旦大学艺术馆秋冬季系列展览启幕,四大展厅同时亮相》
栏目主编:张熠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艺术馆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