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80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6500字,配图39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5年11月2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接上期()
八十八惊魂:1943年版RPzB.54火箭筒的结构
1943年10月5日正式服役的无护盾版本RPzB.54火箭筒的造型可以明显地看到巴祖卡M1的影子,这款德国武器同样是前半部分带有机械瞄准具、后端带有电动装置和防护罩的管状发射筒。不过胡戈.施耐德公司只是大体效仿了巴祖卡M1火箭筒的布局,而具体部件与巴祖卡M1相比有明显区别。
1943年3月在库默斯多夫对巴祖卡M1火箭筒进行测试后,德国陆军发现其发射的60毫米火箭弹以60度角入射时只能击穿80毫米装甲,无法对苏军坦克构成像样威胁,因此仿制型号必须拥有更大的口径和更好的耐用性,于是RPzB.54火箭筒采用了更大的钢制重型发射筒,呈圆柱形,全长1.64米,直径为91毫米,发射管内壁沿轴向压出了三道凸棱,形成实际88毫米的内径规格,与火箭弹口径匹配。这些深约1毫米、宽约15毫米的纵向加强筋既简化了制造工艺——无需保证全管径周长的精密公差,又有效减少了内壁磨损与摩擦阻力,可容纳推进剂残留物积聚,并能防止管体轻微凹陷导致内膛阻塞。由于采用直槽设计,这些凸棱不会赋予火箭弹旋转运动,并可以起到稳定作用,而且大大降低了摩擦,至于弹丸旋转的负面作用,作者在上面讲过:“通过膛线获得的高速旋转会使穿透效应因离心作用损耗高达四分之三”。
RPzB.54火箭筒的发射筒使用寿命非常不错,可达1000发,而且发射筒就算因枪弹或炸弹破片出现孔洞,只要孔洞尺寸相对不大且远离射手,同样可以正常发射,不过射手需要手动将火箭弹穿过发射筒,确保没有障碍后才能继续使用出现凹痕或破洞的发射筒。相比之下,巴祖卡M1就没有这么耐用了。
![]()
![]()
图23、24、25:与巴祖卡M1相比,RPzB.54火箭筒使用了更大型的重型发射筒,口径更大,坚固性更好
为了方便射手瞄准,RPzB.54火箭筒没有像巴祖卡M1那样把瞄准具直接安装在发射筒顶部中央,而是安装在发射筒前段左侧,并有前后两具,而且都开设了观察口。本篇主角是1943年10月服役的第一代RPzB.54火箭筒,其后瞄准具由一个简单的钢制支架构成,直接焊接在发射筒左侧,靠近握把位置。后瞄准具支架两侧向前弯曲以增强结构强度,顶部则保持平直。支架上还冲压有两个孔,用于在焊接支架到发射筒之前进行定位。在支架顶部还切出一个小方孔作为准星缺口(德语:Kimme)。
![]()
图26:早期版RPzB.54火箭筒的后瞄准具
该火箭筒的前瞄准具(德军称之为Visiereinrichtung,即“瞄准装置”)位于发射口位置,采用与后瞄准具结构相似但尺寸略大的支架式设计,各侧边均向后弯折以增强结构强度,并保留相同的两个定位孔。前瞄准具框架采用最大化开放式结构,确保射手能够获得最佳目标视野。准星柱(Korn)安装在可调节基座上,需由军械士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校准。鉴于该武器配备两种弹药配置(采用夏/冬季火药但火箭弹技术名称相同),前瞄准具的准星框架内设有双准星柱设计,分别朝上下两个方向延伸。射手无法自行调节,仅需根据环境温度及可用火箭弹类型选择对应准星柱即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
![]()
图27、28:前瞄准具
不过这种早期瞄准装置存在视野容易模糊的问题,德军在手册中也表示射手需要通过将头部尽量向后靠拢的方式来延长瞄准基线。此外D1864/1号文件还明确指出:"放置武器时须确保瞄准具未发生弯曲"(Beim Hinlegen beachten, daß Visier nicht verbogen wird),言下之意就是瞄准具哪怕轻微受损也会对瞄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比较“娇气”。
![]()
图29:瞄准具观察方式
巴祖卡M1火箭筒在发射筒前段安装了2个木制握把,扳机位于后握把处,此外发射筒中间下面还有一个木制肩托供射手承受后坐力。而RPzB.54火箭筒显得更复杂一些,它的握把(Handhabe)是带有木质握柄的金属条状护手设计,兼具安装击发机构与保险功能,其结构包含拉机柄(Spanngriff)、保险解除装置(Sicherung)及扳机(Abzug),后部连接肩托(Stütze,一段弧形金属条)以及肩托垫(Auflage),而肩托垫也是保护内置电击发导线(Elektrische Abfeuereinrichtung)的金属罩壳,所有线路均封装于符合人体工学的钢制管体内。冲击发电机(Stoßgenerator)置于肩托前侧的钢制杯状舱内,其外形类似C型电池,并通过两条击发电缆连接系统。
![]()
![]()
图30、31:红色标记为前后握把,黄色标记为拉机柄,蓝色标记为扳机,绿色标记为冲击发电机
肩托(Stütze)的安装位置使RPzB.54火箭筒能依托于射手肩部,并有效分散后坐力。该部件同时作为冲击发生器的安装支架,后者直接焊接在肩托正面。肩托垫(Auflage)的功能是调整发射筒仰角,使瞄准线与射手视线高度匹配。此外,其结构还可遮蔽发射筒搭载的点火电缆,降低易损性。
![]()
![]()
![]()
图32、33、34:肩托(红圈处)和肩托垫(蓝圈处)
火箭弹击发机构为弹簧驱动的水平冲杆(Stoßstange),其长度274毫米,安装在握把上部。其固定螺母采用点焊工艺密封,表明该部件无需调整或更换冲击发生器。击发电缆延伸至发射筒尾部10点钟方向(自膛尾向前视角)的接线盒(Steckerkasten),火箭弹的电点火导线即插接于此。尾部正上方12点钟位置设有锁定卡榫(Speere),用于固定装填后的火箭弹。炮尾外围配有重型金属防护环(Schutzkranz),既可防尘防泥,又在装弹时起导向作用。
![]()
图35:红圈处就是水平冲杆,蓝圈处是它的驱动弹簧
![]()
![]()
图36、37:接线盒
![]()
![]()
图38、39:锁定卡榫
发射筒顶部装有一条可调节携行背带(Trageriemen),以便射手背上火箭筒行军。该携行带采用帆布材质,并通过摩擦扣具进行长度调节。携行带两端均压印有"LUX"标识的金属扣具:一端连接摩擦扣具,另一端则永久固定于发射筒本体。这种设计使得携行带与武器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操作人员无法自行更换。发射筒上方铰接有两个方形吊环,专门用于固定此款携行带。
![]()
图40:携行背带
![]()
![]()
图41、42:这两张照片可以让诸位清楚的看到早期版RPzB.54火箭筒的携行背带
位于发射筒尾部的防护环(Schutzkranz)是直接照抄巴祖卡M1的设计,功能是防止障碍物损伤火箭弹尾端、隔离火箭引擎爆燃冲击并引导火箭塞入后膛,其轮廓处设有一处导向凹槽,可精准对接连接盒接口,从而简化操作人员连接火箭插头的流程。然而该结构存在先天设计缺陷:支撑支柱被焊接在环形构件外侧,形成与导管内壁之间的阶梯状落差。由于火箭本体中部设计有带状凸起结构(同样形成阶梯状界面),在装填过程中容易发生勾挂卡滞现象。
![]()
![]()
图43、44:防护环
在1943年的战斗中,德军发现早期版RPzB.54火箭筒在野战工事的狭隘环境中,其发射筒膛口很容易被泥沙、积水和尘土侵入,于是从1944年2月开始生产的带防护盾的新版本全部在膛口位置加装了支架式膛口护圈(Schutzbügel),而1944年1月出厂的早期版本也进行了这项改装。这个装置的作用和枪架类似,它可以让火箭筒在趴地射击时能与地面保持数公分的间隔,这样泥土就不容易进入膛口了。
![]()
![]()
![]()
![]()
图45、47、47、48:安装了膛口支架的早期版RPzB.54火箭筒
装甲煞星:RPzB.54火箭筒的弹丸
1943年3月的测试表明巴祖卡M1使用的M6型60毫米火箭弹难堪大用,仿造型号必须使用更大口径的弹药才能对苏军坦克造成严重杀伤,幸好威斯特伐利亚-安哈尔特炸药公司(Westfälisch-Anhaltischen Sprengstoff A.G.,简称WASAG)早在1942年就推出了供“洋娃娃”发射器使用的4312型火箭助推反坦克榴弹(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 4312,简称RPzB.Gr.4312),其口径为88毫米,装药量660克,最大穿甲厚度可达160毫米。
为了满足新式的RPzB.54火箭筒的需要,WASAG公司对4312型火箭弹直接进行改进,推出了4322型火箭助推反坦克榴弹(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 4322,简称为RPzB.Gr.4322),同样采用空心装药技术。只要命中角度不过小,4322型火箭弹能够击穿当时所有已知的坦克装甲。
![]()
图49:4322型反坦克火箭弹
与4312相比,4322型火箭弹做出了以下改进:1、原先的机械冲击底火帽点火方式改成扳机弹簧驱动撞针击打冲击发电机(Stoßgenerator);2、尾管长度从49厘米加长到65厘米。由于长度变大,4322火箭弹的全重达到了3.29千克,而4312则是2.6千克。美国陆军曾一直认为RPzB.54火箭筒的弹药与“洋娃娃”发射器通用,但实际上4322火箭弹不仅长度更大,还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电击发方式,两者互相无法匹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4312型火箭弹没有提前诞生,RPzB.54火箭筒可能会像巴祖卡M1那样采用小口径设计,幸好这款火箭弹让德国陆军意识到只有88毫米大口径才能让火箭筒成为真正的“装甲惊魂”,而美国陆军在1944年下旬对RPzB.54和自家的巴祖卡进行对比测试后也是对这个“德国表亲”的威力羡慕不已。
![]()
![]()
图50、51:被美军缴获的早期版RPzB.54火箭筒
与巴祖卡M1的M6型火箭弹和此前的4312火箭弹一样,4322火箭弹的大部分部件均是冲压工艺制成的钢材,成本相对低廉。该火箭弹顶部延伸出的部件是鼻帽形碰炸引信,而引信顶部是一个乳头状撞针。碰炸引信的长度几乎与弹体持平以提供必要间隔距离,而弹体内部容纳有瓶肩颈状成型的空心装药衬套及660克彭托尔炸药。战斗部基座设有短接套筒,用于连接含火箭发动机的尾管。接套筒内部配置了与铁拳火箭筒同款的34型小型起爆药,它的作用是引爆火箭弹的660克炸药。
![]()
![]()
图52、53:4322火箭筒的撞针引信
考虑到巴祖卡M1暴露出的在温度不适宜情况下存在的发射药失灵问题,WASAG公司为4322反坦克火箭弹配套了三种随季节调整的推进装药。三种推进剂均有对应温度范围的"标准值",但因推进剂生产批次差异可能存在轻微波动,因此德国人会通过标签予以标注。推进剂温度越高,发射压力越大。暴晒于强光下的火箭弹须移至阴凉处冷却后才可以发射。过热火箭弹会形成高温点火环境,推进剂点燃时可能发生膛内爆炸。需特别指出,4322火箭弹最大推力约770公斤(压力47.64兆帕/6910磅力),所以膛炸事故对操作人员具有致命风险。至于极端低温环境下的火箭弹,其推进剂燃烧速率过缓,会残留未完全燃烧的炽热颗粒。条件允许时,应将其储存于恒温掩体或载具内。
首款4322型火箭弹为1943/44型冬季弹药,设计发射温度范围为-40至+30°C。其尾管标有"Arkt"标识(Arktisch缩写,意为"北极",代表其在冬季使用)。后续的1944型夏季弹药适用温度为-5至+40-50°C(存在浮动值),尾管未作标记。最终形态的1944/45型冬季弹药设计了更符合实际作战环境的温度范围(-25至+25°C),标有"Arkt 44/45"标识。该型号在尾翼鼓轮处配备铜制接触环,并采用简化型接触插头。部队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无视温度限制就地取用弹药。在超出标定气温范围发射火箭弹虽不构成危险,但会导致性能下降,表现为初速降低、射程缩短及精度劣化。后续为更好的RPzB.54/1火箭筒设计的的4992型火箭弹采用了对1944/45型冬季弹药进行简化的可靠电路接触系统。
![]()
图54:早期版RPzB.54火箭筒使用的1943/1944型冬季弹药
4322火箭弹的战斗部基于空心装药原理运作。其工作机制是:爆炸作用于锥形或抛物线形的金属药型罩,通过爆轰能量的作用,在药型罩另一侧形成由罩体剥离材料构成的粒子射流。这种由固态与气态颗粒混合组成的射流(亦称金属射流)具有超高速流动材料的特性(速度可达约12000米/秒),能够通过排开目标材料的方式穿透重型装甲。在冲击力作用下,目标材料本身也会进入"流动"状态(但并非液化)。聚能装药的粒子射流在穿透目标材料时会携带部分装甲碎片,同时药型罩残余部分会形成所谓的"杵体"(亦称残塞),作为非有效侵彻体随之侵入目标。在应对厚装甲目标时,杵体常会卡在目标内部并堵塞射流穿孔通道。这种弹药的侵彻深度可达药型罩直径的2-3倍,而4322火箭弹就是如此:在垂直击中目标时,该火箭弹可以贯穿足足200毫米的装甲,是巴祖卡M1使用的M6火箭弹的2倍,若是60度入射也有160毫米穿透,而30度入射也能达到95毫米,而M6火箭弹以60度入射只能打穿75-80毫米装甲。4322火箭弹的穿甲能力以二战后期重型坦克的防御能力来说也是难以抵御的,哪怕德国自己的虎王坦克也是如此。事实上,200毫米最大穿深在20世纪50年代也不是一个小威胁。
4322型反坦克火箭弹可谓是让RPzB.54火箭筒如虎添翼的弹药,虽然其重量不过是3.29千克,但由于火箭弹对膛压的低要求,其外壳相对可以设计的更薄,使得其装药量可达660克,相当于轻型野战炮的水平,再加上采用了先进的空心装药技术,不仅能最大贯穿200毫米装甲,还可以对敌军小型掩体造成致命打击。或许正是因为4322火箭弹爆炸威力强大,所以德军没有像美国那样再给火箭筒设计额外的反工事高爆火箭弹。相比之下,巴祖卡M1火箭筒发射的M6火箭弹的装药量只有227克。
![]()
图55:美军的M6火箭弹的杀伤效果远不如它的德国同行
RPzB.54与洋娃娃发射器相比的唯一缺陷是发射筒的开膛设计缺乏气密性,所以发射初速只有110米/秒,而洋娃娃是230米/秒,因此这款火箭筒的有效射程是150米,洋娃娃是230米。但是RPzB.54火箭筒的重量不过和一个轻机枪相当,相比之下洋娃娃147千克的笨拙身躯根本不能像前者那样快速转移或及时跟上步兵,而且RPzB.54的200毫米穿甲也比洋娃娃的160毫米穿甲更具优势。至于美国的M6火箭弹的有效射程往往只能达到90米,最大穿甲厚度也不过100毫米。同样在1943年服役的德国“铁拳”30发射器的最大射程也只有RPzB.54有效射程的五分之一,而这款火箭筒的最大射程是400米。
![]()
![]()
图56、57:早期版RPzB.54火箭筒可以趴地射击,还能只依靠一个人进行快速机动,其战斗效能远超洋娃娃发射器
不完美的“大筒子”:1943版RPzB.54火箭筒的缺陷
由于东线苏家重装甲坦克的威胁与日俱增,德国陆军急需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投入防御作战,因此RPzB.54火箭筒在1943年8月就匆匆投入量产,所以有一些缺陷没有解决,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4322型火箭弹。该弹药的缺陷在于其发动机没像美国那样采用速效推进剂,离膛前未能完全燃尽,后续飞行过程中仍会持续燃烧约2米,导致附带高温的推进剂颗粒连同有毒烟雾和掀起的沙石会波及射手面部和双手,稍有不慎就是严重受伤,所以射手必须佩戴无滤毒罐的防毒面具、防护头罩及手套进行防护,这套装备无疑严重影响了武器的实战效能——设想身着如此装具潜行至T-34坦克75-115米内确保击毁,即便在最理想情况下也绝非易事。
此外RPzB.54火箭筒发射时,火箭弹的发动机会在后部喷出显眼的火焰和烟雾,同时强大的气浪会掀起不少沙土,在缺乏障碍物的野外作战时容易暴露,而且从后方喷涌而出的高温火焰在4米内都具备威胁性,会伤及躲避不及的己方人员,碰到障碍物还会弹射回来殃及射手和装弹手,所以其使用必须确保后方没有任何障碍和活人,限制了它在室内的发挥。
![]()
图58:RPzB.54夜间发射照片,可以看出后膛尾焰和火箭弹尾焰都相当的显眼
此外,1943年出厂的早期款4322火箭弹的精准度也不太令人满意。在RPzB.54火箭筒服役近一个月后,也就是1943年11月3日,德国陆军武器局的人员在克里沃罗格(Krivoi-Rog)北部边境通往基洛沃格勒(Kirowograd)的公路上使用RPzB.54火箭筒在100米距离上对一辆被击毁的T-34/76坦克进行了试射,结果有7发火箭弹全部从坦克左右两侧或者上方掠过,无一命中,不过命中的3发都取得了可观的穿甲效果。负责试射的马耶夫斯基中尉总结道:这种弹药的散布太大,今后的炮弹不应有这么大的散布,这样才能保证从正确选择的阵位发射时能准确命中目标。
其他缺陷包括缺乏防止发射口卷入积雪污物的保险卡榫、阶梯状尾端导致装弹困难、装填时需按压弹体固定卡笋等。瞄准架单薄易损,尤其准星部位在操作稍有不慎时极易弯曲变形。
![]()
![]()
图59、60:早期瞄准具的坚固性并不令人满意
结语:1943年的早期RPzB.54火箭筒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它对二战后期的德军来说依然意义重大。RPzB.54火箭筒在1943年10月的服役宣告德军步兵拥有了一种兼具有效射程、机动性和穿甲能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它150米的有效攻击距离远超铁拳发射器、反坦克枪、空心装药枪榴弹和反坦克手榴弹,9.5千克的重量让其与洋娃娃发射器和反坦克炮相比占尽了机动性优势,至于200毫米的恐怖穿甲厚度更是在二战反坦克武器中名列前茅。从1943年8月到1944年1月,早期版RPzB.54火箭筒共计生产了80151具(其中50835具于1943年出厂),大大加强了德军的单兵反坦克能力。
![]()
图61. 88毫米RPzB 43型反坦克火箭筒
RPzB.54火箭筒(1943年版)
德语全称:Raketenpanzerbüchse 54(54型火箭反坦克步枪)
曾用名:Raketenpanzerbüchse 43(RPzB.43)
官方代称:Panzerschreck(坦克噩梦)
类型:88毫米重型反坦克火箭筒
原产国:纳粹德国
原产商:胡戈.施耐德公司
总产量:80151具
战斗全重:9.5千克
操作人员:2人
全长:164厘米
发射筒直径:91毫米
实际口径:88毫米
使用弹种:4322型火箭助推反坦克榴弹(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 4322,简称RPzB.Gr.4322)
弹丸装药量:660克
弹丸初速:110米/秒
最大射速:10发/分钟
最大射程:400米
有效射程:150米
最大穿甲厚度:200毫米
发射筒寿命:1000发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