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源:Eugene Mymrin via Getty Images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天,忽然,一阵熟悉的气味飘来——也许是雨后泥土的芬芳,也许是街角面包店飘来的焦糖香——突然,你的大脑好像被“闪电”击中,一段尘封多年的记忆轰然开启:你拿着考了100分的试卷,妈妈牵着你的手,脸上满是自豪的微笑……
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细节如此清晰,情绪如此真实,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可奇怪的是,就在同一天,你却怎么也想不起昨天午饭吃了什么,甚至记不清上周新认识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记忆能穿越时间长河,历久弥新?而另一些,却像沙漏中的细沙,转眼就消失无踪?
近期,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秘密——情感,是记忆的“引力场”。
该研究由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M•G•赖因哈特(Robert M. G. Reinhart)博士团队主导,整合近650名参与者、10项独立实验及人工智能辅助的数据分析,首次在人类被试中验证了记忆增强的“渐进尺度”模型,为记忆障碍干预与认知增强策略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
该项研究提出,记忆具有情感显著性(emotional salience)。大脑会根据“分级优先化”(graded prioritization)原则,动态调控记忆的巩固过程,尤其能回溯性地增强与之关联的脆弱记忆。这一特点不仅可以为记忆障碍患者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还有望在教育领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复杂的概念。
![]()
在关于人类认知的诸多谜题中,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机制始终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大脑为什么会有选择地强化某些记忆?其背后运行的机制是什么?——这正是该团队所试图寻找的答案。
传统观点认为,记忆是对经验的被动记录。然而,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早已推翻这一假设。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性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记忆分布在大脑的不同位置,涉及海马体、新皮层、杏仁核等多脑区协同工作。
明确记忆(explicit memory):涉及个人经历与事实知识,依赖海马体-新皮层-杏仁核网络;隐性记忆(implicit memory):如运动技能,存储于基底神经节与小脑;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主要由前额叶皮层支持。
重大生活事件(如婚礼、丧礼)因其高情感负荷,通常被优先“编码”为长期记忆。然而,科学界一直不确定:那些发生在重大事件前后、本身并不显著的“平凡记忆”,是否也会因关联而被强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事后记忆增强”(retroactive memory enhancement)与“事前记忆增强”(proactive memory enhancement),其神经机制尚不明确。
为系统验证记忆增强现象,研究团队设计了10项行为实验,面向近650名健康成年参与者开展。实验范式结合奖励关联、情绪诱发与延迟回忆测验,并利用人工智能对多维数据进行建模分析。
研究的核心发现之一是,情感对于“事前记忆增强”有显著性驱动。在“事前增强”实验中,参与者观看一系列与不同奖励等级关联的图像,并在24小时后进行记忆测验。结果显示,事件越令人难忘,其后发生的记忆越稳固。这表明,大脑在重大事件后进入一种“高警觉”状态,主动强化后续信息的编码与巩固,符合经典的“注意资源再分配”理论。
更具突破性的是“事后增强”机制。研究发现,重大事件之前发生的记忆,其巩固并不依赖时间邻近性,而取决于与关键事件在高级表征层面的相似性。这表明:高级相似性引导“事后记忆增强”。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时间邻近即关联”的假设,提示大脑通过模式完成(pattern completion)机制,基于语义或感知特征的匹配,主动检索并巩固与情感事件相关的先前记忆。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分级优先化”(graded prioritization)模型,即大脑并非只能简单地“保留或删除”记忆,而是会根据一些具体的维度进行连续性“评分”,来衡量是否要留存该记忆。比如:情绪的强度、与事件的关联性,以及记忆本身的脆弱性等。
研究还发现,当次要记忆本身已具情感负荷时,其增强效应反而减弱。这表明大脑的“救援机制”优先作用于那些原本脆弱、易消退的记忆,而非“强者恒强”。
“情感不仅影响当下,还能重塑过去。”赖因哈特博士表示,该研究发现对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广泛意义。比如,在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常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将抽象、难记的知识点与情感化情境结合,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此外,在临床医疗领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这类认知退行性疾病,或许可以通过重现与目标记忆相关的情感线索,来激活“休眠”的神经表征,实现“记忆救援”;而对PTSD患者,则可反向开发,通过削弱创伤记忆的情感显著性,或阻断其与前后记忆的关联,来降低痛苦回忆造成的心理伤害。
未来,随着神经反馈、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或许能主动“校准”自己的记忆系统——强化那些值得铭记的温暖,淡化那些不该纠缠的伤痛,更好地书写自己的心智史,享受更幸福的人生。

参考来源:
DOI: 10.1126/sciadv.adn123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