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的清晨】“郭书记,你真的要回村?”公路段的小伙子端着茶水,眼里满是惊讶。郭凤莲扣好军大衣的扣子,只回了三个字:“非去不可。”窗外的雾把昔阳的山梁连成一片,谁也没料到,这句略带倔强的回答,竟开启了大寨第二次起跳的序幕。
![]()
时间往前拨十一年。1980年春,一声汽笛,吉普车停在地头。县委书记出示任免令的那一刻,36岁的郭凤莲只觉耳边嗡嗡作响。行政二十四级?听起来像奖励,实则是边缘化。更刺眼的是,保险柜被搬走,郭沫若、叶帅、邓颖超的书画连同大寨几十年的档案统统杳无。好好的集体,瞬间没了灵魂。
排查账目、被分流、到工厂打钉子——流水线的节奏生涩又冷冰。郭凤莲白天站在冲床前,晚上抱着饭盒在窗台上发呆。闷了就灌两口白干,一抹嘴,眼泪也咸。她后来自嘲:那两年,把一生的酒都喝完了,可愁绪还是剩了一大缸。
调令像皮球,被踢到交通局、被踢到招待所,足足七个单位。可每到一处,她都要往北张望——那是大寨所在的方向。1985年,全国劳模进京开会,山西代表席空出一把椅子,老劳模们议论:“没凤莲,味儿都淡。”集体呼吁最终传到省委,高层开始重新评估这朵曾经的“铁玫瑰”。
![]()
1991年冬,省委书记王茂林到大寨调研。听完汇报,他丢下一句:“请郭凤莲回村。”消息传到公路段,郭凤莲先是怔,继而欢喜。可家里炸开了锅。丈夫贾富元把两条理由摆在桌上:一家团聚才刚过瘾,万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怎么办?她没争辩,次日拂晓,只说一句:“我欠父老的,该还。”
回村的第一仗,是让煤动起来。当时国企、电厂要货急,却嫌手续麻烦。郭凤莲背着地图,跑太原、跑天津,席间一句“你陪我干杯我就签字”把她逼到极限。前脚两两对碰,后脚还要核算运价。几个月下来,她酒量硬生生升级,从一杯倒到两斤不脸红。有人打趣,她翻个白眼:“咱喝的是大寨的命。”
![]()
真正把局面推开的,是华西村的吴仁宝。一听大寨要搞资金互助,他当即拍板:“缺啥给啥。”第一批100万元周转金,连夜打到昔阳农行。随行的技术员还留下了水泥生产线的图纸。不得不说,这位“江南老农”出手实在。
另一个帮手是大邱庄的禹作敏。那会儿他刚包下一条钢材链,赚钱快。郭凤莲硬着头皮登门,话没说三句,禹作敏就拍腿:“钢筋、槽钢我供,先赊后付。”后来他因别的事栽了跟头,但那几车钢材,确实救了大寨的水泥厂。
货卖出去了,厂子也转起来,可流言同样飞。说她贪,说她私分红利。她在村口立块大黑板,所有进出账目日清月结,谁要看就看。有一次,她气不过,拍拍胸口:“要是我动过一分,井台底下就埋我。”村民乐了,“郭书记又轴了”。
![]()
从煤到水泥,再到后来搞旅游、搞苹果深加工,大寨渐渐走上多元路。山梁重新披上松柏,十里飘香。如今,郭凤莲已78岁,头发花白,可声音仍亮:“大寨还得往前蹚。”那句“非去不可”没有停在1991年的清晨,它还在晋中的山谷里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