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领导就腿软,刷到同行晒单就心慌”——昨晚十点,我盯着手机屏里某峰会合影,前排全是平时只敢远观的大佬,后排站着个92年的学妹,标签写着“AI产品经理”。
![]()
她三个月前还在问我“怎么开口加微信”,现在居然混进C位。
![]()
我啪地关掉屏幕,脑子里只剩一句:她到底递了什么价值,让那帮人愿意递回名片?
别猜了,我直接扒了现场。
那姑娘没送酒、没陪笑,拎的是一份自家整理的《欧盟AI法案合规清单》,打印成巴掌大小,塞给正在找法务合伙人的独角兽CEO。
十分钟,CEO主动拉群,第二天她拿到顾问合同。
LinkedIn刚出的数据说,85%的职场人知道“向上社交”重要,可多数人还在用“在吗?
”开场,人家已经换成“我有你要的弹药”。
我翻了下报告,发现玩法全变了。
以前混圈子靠“脸熟”,现在讲究“弱关系秒换资源”。
简单说,就是先递一块对方当下最缺的拼图,再换自己需要的梯子。
拼图的素材不用高大上,我隔壁做电商的小哥,上周靠一份“TikTok Shop东南亚退货率对比表”,换来Shopee大区负责人带他进卖家群,三天搞定跨境仓。
大佬不缺钱,缺的是省时间的信息。
你给他省一小时,他就愿意给你开一扇门。
有人担心“我啥都没有”。
错了,信息差遍地都是。
把你每天刷到的政策、研报、踩坑日记,打包成一页A4,就是硬通货。
哈佛商业评论提醒一句:别拍马屁,提建设性意见。
翻译过来,就是“别夸他牛,告诉他哪块还能更牛”。
我试过一次,给某快消总监指出他直播脚本里违反广告法的词,五分钟,他把我拉进供应商名单。
拍马屁的太多,挑刺的稀缺。
跨行怎么办?
世界经济论坛给的招儿叫“微mentorship”:用你擅长的换他擅长的,十分钟散伙,不欠人情。
我做品牌,想学供应链,就在社群喊“谁能教我看懂FOB报价,我帮你写三条爆款文案”。
结果真有个工厂姐丢来一张成本拆解表,我回她三句广告语,她拿去拿下沃尔玛订单,我搞懂报价套路,双赢,谁也不尴尬。
别把社交想成求人的事,现在流行“技能互换”,本质是各取所需。
每周留三小时,把刷短视频的工夫改成“信息打包”,你也能攒一摞“拼图”。
记住,2023年的人脉不再看谁认识谁,而看谁更新快、肯分享。
信息流动率才是硬通货,别的都是花架子。
别再眼红别人站C位,先问自己今天能递出去哪块拼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