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9年,姜氏在齐国的世代祭祀彻底断绝。那一天,齐国真正成为了“田齐”——一个以田姓为主的诸侯国。把这件事看清,得往回倒着推,像拆拼图一样把每一块往前拼回去,才能看到为啥一个原本世代为主的姜氏家族,会被田氏一步步边缘化,最后连宗祧都断了。
![]()
先从官方层面说起。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把田和册封为齐侯,这不是随便上个名号那么简单,这是把田家的实际掌控变成了法律上的认可。事实在那一刻被钉死了:表面上还有王室,但实权早就落在田氏手里。再往前看,田和把齐康公迁到海上,只留下一座城给他祭祀祖宗,齐康公死后又无嗣,姜氏在齐地的宗祧就断了。外人没法断定这是不是刻意制造的“无后”,但对田和来说,这种安排刚好把最后的障碍清掉了。
田家的崛起不是一夜间的事,是长期铺路干出来的。田常掌权后,做了两件关键的事:一方面把齐国从外面纷争里拉出来,把前朝占的地退了,避免诸侯合围,稳住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国内“铺好地基”,用粮食借贷、施惠等方式拉拢民心。史书有记载,田常用“大斗出、小斗入”的办法借粮给穷人,等时候到了再收回,这看起来像救济,实际上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简单说,就是先把人心收了,再把权收牢。
![]()
除了这些软手段,田常也动真格的干起了政治斗争。朝内几大家族合纵连横,田氏就和鲍氏、高氏联手,把庆氏一伙挤出去,庆氏被驱逐并灭族,朝廷里的势力平衡被改写。接着用扶立傀儡、把相位和军权揽在自己手里的方式,把朝政一步步变成自家把持的局面。公元前481年,田常率兵进宫,拘禁齐简公;阚止想组织反抗但失败被截杀,齐简公后来在外遇害,田常又立其弟为齐平公。从那会儿起,田氏实质上就控制了国家机器。
田常还干了件听起来极端但有计划的事:挑高个子女进宫,以“借种”的方式尽快扩充田家后代,等这些孩子长大再用权力把他们封到各处。听着粗暴,但目的是把权力变成可以世袭的东西。这些操作不是粗鲁的蛮干,而是脉络分明:先稳内部,再铲除异己,最后把权力用制度和人口策略固化下来。
![]()
把视角再拉远一点看根源。田氏为什么会在齐国落脚?这得回到陈国的事。陈厉公之子完在家里打不过人,逃到齐国改姓为田。齐桓公看上他,把他收为近臣,给了世袭的工正职位,从此田家在齐站稳了脚跟。和姜氏不太一样,田氏带着陈国的血缘和礼制地位,靠着周礼和封爵的“红利”生根。周初的分封本来就是靠礼制维系的,但这也埋下了问题:一旦中央弱了,这些有自己根基的诸侯和家族就会爆发内部矛盾和争夺。
姜氏的来头要从姜太公说起。武王伐纣后,把姜子牙封在营丘,给了他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允许他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去拓展。周成王时又照顾姜子牙,进一步放权,这让姜氏在齐地能扎根、融入当地风俗,逐渐形成稳固统治。简单说,姜齐的强盛是功绩加上朝廷授权的结果。
![]()
中间还有更大的背景在起作用:周朝早年的分封和礼制安排。武王封了很多旧商室的诸侯,有一套“监制”体系,但周朝权威衰弱后,这些分封带来的特殊地位就成了别人干预和争夺的目标。田氏利用了这种礼制地位,又在周王室影响力减弱时抓住机会,把权力变成了家族长期的资本。
回到齐国晚期的画面。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有过高光时刻,比如田单在即墨的反攻,让齐国一度回到舞台中央,齐湣王之子法章被立为齐襄王。可惜的是,复国后的朝廷并没有把制度和人才调整好,功臣反而被打压,国政里头有很多糟心的抉择,外部压力一来,齐国没能形成有效的联合抗秦的联盟,只好选择投降。最后秦人南下东扩,齐王建被迁往共邑后饿死,这一连串的结局里,既有外力的压迫,也有内政的腐败和权力世袭化带来的后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