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钓鱼网红放话要出30万,找一条超过229斤的青鱼。
229斤!啥概念?差不多是两个偏瘦成年人的体重总和了。这条鱼要是真能出水,那绝对是鱼王中的鱼王,能在水族界掀起轩然大波。
为啥这么说呢?国内有明确记录的最大青鱼,是2005年在南京金牛湖捕获的,重228斤。这条纪录,已经有20年了。现在有人喊话要找229斤的,打破这个纪录,到底有多难?
今天,咱就谈谈一条青鱼要想突破229斤这个天花板,可能性到底大不大。
1、“先天限制”——活法决定了青鱼的天花板
要弄懂青鱼的生长极限,得先说说生物学家总结的两种 “生存套路”。
通俗地讲:一种生存策略是 “多生快长求数量”,比如大多数鱼类,一次下好多卵,幼鱼赶紧长,先活下来再说;
另一种是 “少生精养求质量”,比如哺乳动物,就生几个后代,好好照顾,自身也长得结实,比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和老虎。
青鱼就属于第一种 “多生快长” 的。
幼鱼阶段,它一门心思长身体,就为了快点性成熟,躲开天敌的追捕。毕竟幼鱼太小,很容易被别的鱼吃掉。
可一旦性成熟,情况就变了:青鱼会把大部分能量都得用在繁殖上,花在长体重上的能量就少了,毕竟繁殖后代,比自己长身体更重要。
所以,青鱼在性成熟之后,长得就非常慢了。它们长到 100 斤以上就够费劲了,得十多年甚至二十年,这都快到它生命的极限了。
更别说229斤,国内超过200斤的青鱼屈指可数,基本上体重达到150斤左右就很少见了,超过180斤就属于天花板级别的额青鱼了。超过 200 斤之后,每多1斤都非常困难。
所以,229斤重的青鱼,被找到的可能性太低。
2、生存环境因素,缺一不可
另外,对于青鱼来说,想要长得大,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食物必须够: 青鱼外号“螺蛳青”,它的心头好就是水底的螺蛳。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每天需要吃大量高蛋白、高钙质食物的健身狂魔。一条成年大青鱼,一天轻松干掉两三斤螺蛳跟玩似的。算下来,一年就是近千斤螺蛳下肚!
那么问题来了,哪里螺蛳多?
螺蛳喜欢生活在水草丰茂、光照充足的浅水区。水深最好在1到4米之间,这样的环境利于水草和藻类生长,为螺蛳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一旦水深超过5米,光照不足,水草难活,螺蛳的数量就会断崖式下跌。所以,大青鱼生活的水域,又不能特别深,否则食物量就不太够。
水域必须广阔且安全: 鱼要长得大,活动空间不能小。一个足够大的水库或湖泊,才能提供充足的觅食场所以及躲避捕捞和天敌的回旋余地。
同时,水质必须优良且稳定: 水温适宜,溶氧量高,没有工业污染,这样的水体才能保证鱼类的健康,减少疾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个纪录保持地——南京金牛湖,它简直就是一个为巨青量身定做的。
面积够大: 2.5万亩,库容近亿立方。
水深完美: 平均水深3.5米,具备螺蛳最爱、水草最盛的先决条件,食物量根本不愁。
生态链完整: 光照好 -> 水草/藻类多 -> 螺蛳爆棚 -> 青鱼才能吃得膘肥体壮。
所以,金牛湖能先后出水228斤、212斤、186斤这样的“巨无霸”青鱼,绝非偶然。
反观一些我们印象中更大、更深的水库,水太深了,反而不利于形成金牛湖那样密集的螺蛳。
这就叫“水深则无螺,无螺则无大青”。
3、如今的环境,想找这样一条青鱼很难
假设现在有一条大青鱼,它出生在金牛湖这样的风水宝地,那么,它需要多久才能攒够那229斤呢?
228斤的纪录,保持了20年。
这20年里,钓鱼技术突飞猛进,探鱼器、高性能鱼竿轮子、各种味型小药层出不穷。可以说,水下巨物的生存环境是越来越恶劣了。一条鱼能在这种“高科技围剿”下,安然活过二三十年,本身是很难达成的条件。
不过,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实施,我倒认为青鱼的体重会继续向上突破。但与其执着于打破纪录,不如好好保护这些水中的 “老寿星”,让它们能在自然水域里,能够好好活下去,人类别再去打搅它们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