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3亿元无息贷款已到账,却无任何抵押;未来新增借款,反而要拿资产“押上”。这不是小说桥段,而是万科与深铁最新协议的真实写照。一边是大股东慷慨解囊,一边是上市公司收紧担保,这场看似温情的资本救援,实则暗流涌动。
深铁拟向万科提供总额不超过220亿元的借款,其中近200亿已以信用方式借出,剩余额度将附抵质押条件。此举表面是财务安排,实质是对股东与上市公司权责边界的重新划定。它不仅关乎万科能否平稳渡劫,更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在房企纾困常态化的今天,股东支持是否还能“凭信用”?
 ![]()
过去三年,房企生死一线,股东“输血”屡见不鲜。但细看案例,几乎无一例外设置了担保机制。碧桂园大股东借款10亿元,以所持上市公司5.44亿股作抵押;融创孙宏斌的4.5亿美元借款,在重组中转为受限股权,锁定六年不得处置;旭辉林氏家族更是直接将股东借款转为股本,实现风险共担。这些操作背后,是对市场规则的敬畏——股东不是慈善家,支持必须有对价。
深铁此次要求未来借款提供担保,并非突袭,而是补课。前期无担保贷款虽解燃眉之急,却埋下合规隐患。若万科陷入债务危机,法院可能援引“深石原则”,认定股东债权劣后清偿,甚至否定其优先受偿权。这不仅损害深铁自身利益,更将动摇外部债权人信心。如今增设担保,正是将“人情”转化为“契约”,让救助回归市场化逻辑。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大股东长期以无条件借款维系企业生存,实则延缓了真正的结构性改革。企业依赖“父爱式”输血,反而丧失自救动力。反观融创、旭辉等案例,股东通过债转股、股权质押等方式深度绑定命运,既保住了企业,也重塑了治理结构。这种“共担风险”的模式,比单纯放贷更具可持续性。
万科此番调整,看似被动,实为转机。它标志着房企纾困正从“救火式援助”迈向“制度化重建”。未来的资本支持,不应再是模糊的信用背书,而应建立在清晰的权利义务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守住上市公司独立性底线,也才能真正重建市场信任。
输血可以救命,但只有立下规矩的输血,才能让企业真正活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