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不久前热播的综艺节目《一饭封神》以坊间食神备受瞩目。其中颇受上海观众关注,并最终进入决赛圈的“厨神”帅晓剑是作家沈嘉禄的老友。坊间传奇,海派味道何以“封神”?故事要从北京西路的学厨历程说起……
文丨沈嘉禄
“帅大厨”的“封神之路”

![]()
▲帅晓剑因腾讯视频推出的
美食竞技综艺节目
《一饭封神》而登上C位
帅帅,帅晓剑,因为腾讯视频推出的美食竞技综艺节目《一饭封神》而登上C位,他开在长乐路上的帅帅精致家常菜馆也因此火爆,没预订根本别想坐下来。一日朋友请客,就是提前一个月订的包房。我跟帅帅熟,如果打电话给帅帅……也不一定,这家餐厅本身不大,不可能预留包房的,或者给我横插一杠子的。
封神一事,娱乐人生,餐饮江湖水很深,帅帅一不小心封了神,前面跌跌撞撞的事情许多人大概不知道,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
帅帅的父母是上海去新疆的第一代知青,从小与弟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野蛮生长,淘气的糗事做了一箩筐,没少挨母亲的笤帚柄。1987年夏天,14岁的帅帅还在读初三,第一次来到大上海探望祖父祖母,然后在南京路逛街、去大光明看电影、去王宝和吃蟹、去德大吃西菜,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许多放飞灵魂的念头。等到假期结束,干脆赖在上海不走了。
![]()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西路石门路口
父母只得四处托人给他找工作。小帅先去学裁缝,没想到是左撇子,当时还没有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剪刀,于是就被师傅恭请出门。再去文庙做古钱币买卖,赚了几个小钱,接下来看到钢材紧俏,也想玩一把心跳,但他这点本钱连入伙的资格也没有。
最后靠叔叔帮助,去北京西路的黄楼酒家学厨艺。但厨房里一个萝卜顶一个坑,没他的位置,于是只能给师傅打下手,弄得一身油腻,手上全是泡。不过后来小帅还是从师傅那里偷学了几道经典菜式,比如蚝油牛肉、西柠软鸡等,还学会了调汁水、油泡等烹饪方法。
![]()
▲十字路口 (工笔淡彩)高昭
1990年,在北京西路、近石门路的黄楼酒家,帅晓剑向粤菜大师姚炳辉(曾任广州白云宾馆厨师长)学到正宗粤菜厨艺
后来小帅又去汉口路上的京都酒家,他看到人手紧张,就跟老板提出愿意晚上加班,不要一分钱,老板当然乐意。小帅就通过这个机会给当灶的广东师傅当助手,白案红案抓住机会上一上。因为手脚勤快嘴巴甜,师傅们都喜欢他,关键时刻点拨几下。小帅跟着夜班师傅干到次日凌晨4点回家,倒下才睡了几个钟头,又被叫醒赶着上日班了。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那时候的小帅浑身是力气,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几个月后小帅投奔长宁路上的万家乐酒店,成为独当一面的炉灶师傅,后来又转到江浦路上的一家饭店,信心满满地把厨房承包下来,再招来几个小兄弟,菜谱推陈出新,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翅膀硬了,帅帅就满世界放飞自己。1992年应邀去湖州海味馆当厨师长,三年后重返魔都,出任天伦大酒楼总厨,1996年又北上出任北京海上明珠大酒楼行政总厨,将上海菜打进北京。1999年又去东北,出任哈尔滨小南国餐饮总监和总厨。东北人不是重口味吗?爱吃酸菜氽白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杀猪菜,哈尔滨又受俄罗斯文化影响,上海菜在那里能对当地人胃口吗?帅大厨却豪情满怀地带领一帮厨师北上,椒盐大王蛇、雪菜溜大黄鱼、蟹粉豆腐、蟹粉明虾卷、蟹粉鸡粒石榴球、红烧咸蛋黄狮子头,甚至油炸臭豆腐干和酒香草头等上海风味使“东北银”大为惊艳,口感为之一新,从中午11点半到下午3点钟,饭店门口还有人在排队。
![]()
▲《一饭封神》中帅晓剑出品的红烧肉
![]()
▲帅晓剑研发的海派菜式:流黄熟醉蟹
半年后,哈尔滨小南国又开出第二家,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饭店老板也来找帅大厨帮忙,于是他就从上海调了不少厨师过去救场子……
2008年北京办起了奥运会,辗转于天南海北的帅大厨又回到发展势头正猛的大上海,在黄浦江边的诺莱仕游艇会担任行政总厨。
在游艇会干了十多年,帅晓剑与厨师团队一共开发了3800道菜,日常供应超过400道,客人在一年之内至少可以品尝到十次不重复的筵席。
![]()
▲帅晓剑以特色食材木姜子制作的酸米油小黄鱼
帅帅自负地对我说:“这十多年里,我除了在上海电视台做节目,还在全国各地跑了八十多个城市,我将外省的风味和烹饪方式引进大上海,丰富了我们的菜谱。”
三年前,帅帅在长乐路上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餐厅,楼下散席,楼上散席加包房,装潢简单,门面的布置也不噜嗦,有一只塑钢的小白兔攀爬在砖墙上。这个形象一下子就被路人记住了。餐厅定位是家常菜,但前缀是“精致”。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家常菜就是妈妈的味道,没必要过于精致,有啥吃啥,吃饱就好。帅帅认为要打破这样的成见,在今天的消费场景里,家常菜是可以精致的。
精致体现的是厨艺,家常坚守的是味道。帅帅的成功就在于把握好了这两个关键点。
![]()
我在帅帅的店里吃过几次饭,还有两次把电视台的拍摄场景安排在那里,因为编导请我找一个“能体现上海风情的消费场景”。有一次冒着细雨来到帅帅的餐厅,两个小时后节目拍好,天也放晴了,我的一把雨伞却留在那里了。
作者介绍
沈嘉禄
原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编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艺评论集三十余种。研究领域涉及上海城市史、市民生活史和中国饮食文化等。
![]()
![]()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沈嘉禄
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源腾讯视频《一饭封神》;《十字路口》高昭 绘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