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旅游学院教授邓晓青对外表示:“川菜面临传承问题,现在川菜厨师平均年龄43岁,‘90后’约占 10%。”
平均年龄43岁,意味着主力是70后与80初。90后仅占10%,则预示着未来十年乃至十年后,当现在的骨干步入体力衰退期,川菜厨师队伍将出现一个巨大的人才洼地。
换句话说,那个曾经人才辈出、烟火鼎盛的川菜后厨,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风险。
“千亿产业”,却“后继无人”
川菜,无疑是中国餐饮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菜系之一。从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到遍布全球的连锁品牌,川菜馆的营业额构成了一个以千亿计的巨大产业。
红餐大数据也显示,2024年川菜市场规模突破1300亿,预计2025年整个市场规模还会保持小幅增长。
![]()
△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但产业的兴旺,并没能有效转化为对年轻一代入行的吸引力。
“店里全靠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厨师在撑着,想找个二十多岁、能踏实学手艺的苗子很难。现在最缺的就是能‘掌勺’的师傅。”一家老牌川菜馆老板如是说道。而他的焦虑并非个例。
在成都当地,不少川菜馆挂着“招聘厨师”告示,即便这些门店招聘厨师的薪酬并不低,但仍难以吸引到相关人才。
川菜烹饪大师、蓉城聚味轩、黎叔的菜创始人黎云波在跟红厨网交流时也提到,如今在成都,小型餐饮店招聘川菜厨师时,开出的月薪已经能达到7500—8000元;如果是档次高一点的川菜馆,厨师的月薪能达到1万元左右;还有一些更讲究品质的私房菜,招募厨师时,甚至会开出15000元/月的薪酬。
而在北京开过川菜店的陈明则坦言,在许多传统或正宗的川菜馆后厨,挑大梁的往往是45岁至55岁的老师傅。他们经历过川菜的黄金时代,手艺精湛,出品比较稳定。
年轻一代为何不愿意做厨师?
年轻人为何不愿踏入川菜这片“江湖”,川菜厨师为什么会出现年龄断层?
红厨网在与一些圈内人士交流后发现,这背后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
“过去是‘徒弟找师傅’,现在是‘老板找员工’。”在后厨干了近三十年的陈师傅感叹,关系的本质变了,传授的耐心与学习的诚意也就弱了。
![]()
△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如其所说,传统的川菜技艺传承,依赖于一套严密的师徒体系。徒弟从打杂、切配做起,经年累月,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领悟火候、调味的精髓。这种模式虽苛刻,却保证了技艺完整、有脉可承。但这套体系在现代社会正逐渐被稀释。
黎云波也坦言,现在的一些拜师行为掺杂了商业目的。很多人冲着某某老师傅名气好,就去拜师,只是为了能打入厨师圈,并没有真正去传承技艺。
与此同时,餐饮工业化和连锁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为追求效率和标准化,一些餐厅会用到预制菜,许多年轻“厨师”的工作,不再是凭经验炒制一锅“灵魂”,而是依照标准,加热、勾兑、装盘。
这确实解决了规模化的问题,但厨师在这个过程中,被“去技能化”了。当一个年轻人发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可以被一包酱料轻易替代时,他自然也不会对这份工作产生热爱。
抛开这些外部因素,回归厨师职业本身来看,在工作强度、经济回报、职业尊严方面,厨师这个岗位也很难匹配当今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
![]()
△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5个月打荷,1年多配菜,切伤烫伤更是家常便饭,这份工作的辛苦我不想过多的描述,虽然我是年轻人,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做厨师真的很累、很苦!”90后小钱干厨师已经快两年了,但最近他打算辞去厨师的工作。
干过厨师的都知道,后厨是高温、高压的“战场”,长期站立可能导致腰椎、静脉曲张等职业病高发,作息还与常人完全颠倒。别人团圆,厨师在炒菜,别人放假,厨师却是最忙。
而且从底层到掌勺,周期长达数年,期间薪资微薄。与同样靠体力谋生,但时间更为自由、收入更即时的快递、外卖等行业相比,厨师学徒的性价比显得过低。
收入层面,除非成为名厨或进入管理层,否则普通厨师的薪资增长空间也很有限,收入的“天花板”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厨师仍被部分人视为“伺候人”的体力工作,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高。虽然有些名厨光环耀眼,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厨师而言,这仍是一份“幕后”工作。“说出去是厨师,总觉得矮人一截。”有受访者直言不讳。
从事厨师工作多年,如今在园林式餐厅“榄山院子”担任出品总监的梁春林,在跟红厨网交流时就很无奈地表示,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厨师职业没那么体面,自己带过的几个徒弟都是干两三年就转行了。
![]()
△榄山院子出品总监梁春林 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调味品企业幺麻子创始人赵跃军,早年曾从事川菜烹饪工作,后转型做研发,并创办了幺麻子,其一直密切关注着厨师群体的变化,在提到年轻厨师断层问题时则直言,有些企业把厨师只是当厨工去用,让厨师找不到职业的价值,这会影响年轻一代投身厨师行业的积极性。
这些圈内人士的观点,其实已反映出很多年轻厨师的现实和心声,而这也并非只是存在于川菜行业的现状和难题。
传承危机,如何破解?
可以说,厨师的传承危机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行业难题。想要破解,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行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观念的协同转变。
从整个行业层面来看,需要革新培养模式,将现代餐饮管理的系统性与传统师徒传艺的精准性相结合,培养出更多既懂标准、又通技艺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产教融合。
以四川为例,黎云波介绍,师徒传承制存在的同时,烹饪培训相关的学校也多了起来了。而且很多学校培养了之后,就跟餐饮品牌对接,推动学员毕业后直接入职。
![]()
△图片来源:豆包AI生成
通过学校的教育,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将学校的系统理论与酒店、餐厅的实战培养更好结合,既缩短了成才周期,同时也为年轻人的就业提供更多通路。
企业层面,既要关注厨师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厨师个人的成长,让厨师的收入与其技术、付出相匹配,提供更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
川菜品牌鸡毛店创始人王晓波,也曾做过多年厨师。他以鸡毛店为例向红厨网分享称,一个大学生进入鸡毛店后,只要相对优秀,够用心,差不多一年半就有可能当上厨师长,拿到20000多的月薪。这些大学生进来之后,整个管理团队会更年轻化。如今,这部分人员已经占到整个公司的30%左右。
这背后,主要得益于晋升机制、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公司文化的落地。“我们会针对每个新进入的年轻人,给他们做成长规划,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晋升。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去发声、去创造。”王晓波强调。
![]()
△左一为幺麻子创始人,左二为鸡毛店创始人 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还有像幺麻子成立的“中国厨师关爱中心”,免费邀请全国各地名厨到四川进行交流学习和疗养,以及组织全国各地厨师子女免费参加“厨师骄子”夏令营活动……都是在呼吁社会关爱厨师、尊重厨师,提升厨师的职业尊严与社会认可度。
当然,整个社会观念的协同转变仅仅依靠企业以及行业也是不够的。
红厨网注意到,近两年,一些美食节目、新媒体平台已经有开始关注厨师这一群体。通过塑造新时代的厨师偶像,展现他们的专业性与创造力,改变社会对厨师“伙夫”的刻板印象,让年轻人看到,这是一门值得奋斗终身的技艺和艺术。
而身处其中的老一辈厨师们,也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走向台前,展示个人魅力、烹饪哲学和生活态度的同时,希望能改变社会对厨师的刻板印象。
一如现在的梁春林,会更愿意打开自己,向外界展示自己,拍一些短视频,有时候还会研究新媒体平台的流量玩法。“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厨师这个职业,也希望能跟更多厨师交流。”
写在最后
谈及厨师队伍的年龄断层,总有人会将其归究为:年轻人不愿意来、年轻人怕吃苦。但这其实是片面的!
年轻人不愿学厨,本质上是一次“用脚投票”。当一份职业在工作体验、经济回报、社会认同和个人成长四个维度上全面失守时,它又怎么可能会被新一代劳动力所拥护。
所以,要解决厨师年龄断层问题,更多要从行业生态、企业模式、教育模型以及公众认知上进行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变革,让厨师成为一个有尊严、有前景、有创造力的职业。
![]()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而对于想要投身厨师行业的年轻人,未来也要客观看待这个职业,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如王晓波所说:能做好厨师的人,首先是人品要过关,正直、诚信、善良很重要,优秀的人往往是简单的人;其次,内心要真正热爱厨师这门事业,厨师早期很辛苦,没有热爱很难坚持下去;再次,一定要勤奋,这个行业没有绝招,技能积累也不能速成;最后,还是要多学习。就像鸡毛店,每天中午都会给到厨师以及员工一小时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学管理、经营和产品常识。甚至还建立了内部学习群 “鸡仔朋友圈”,鼓励大家每日精进。
赵跃军也表示,很多人在看事情时,总会更多关注外部因素,实际上更应从自身问题上去分析,找原因和改善方向,变革源于内部。
“正所谓‘一代人服务一代人’,当吸纳更多年轻厨师,推动厨师不断迭代服务,未来企业也能更好地服务新的年轻消费群体。”赵跃军说道。
本文由红厨网(ID:hongchu66)原创,作者:瑾泱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