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和“无”这两种智慧和人生境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看王阳明怎么处理“有”的境界和“无”的智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弄懂这个,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王阳明和他这套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我们通常的印象是:儒家特别看重“有”——就是强调现实社会的责任、道德规矩;而佛家、道家则看重“无”——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和境界。陈来先生点明,从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看,中国哲学和文化其实就两大路子。一路是儒家代表的:关心社会、扛起道德责任,这就是“有”的境界。一路是佛家、道家代表的:追求内心平静、看淡小我、超越自我,这就是“无”的境界。
陈寅恪先生认为,10世纪以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事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当时的思想家们一边牢牢抓住儒家这个根本,坚持这个世界是实有的,一边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在人生境界和修养工夫上“无”的智慧。这个融合的功夫,到了王阳明这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陈来先生讲,对于阳明,我们必须记住,一方面,他对那种洒脱自在、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洒落自得、无滞无碍)的“无我”境界,是有真体会的;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有”为根本,以“无”为妙用(以有为体,以无为用),通过认真严肃(敬畏)来追求那份洒脱自在(洒落)。解释一下“以有为体,以无为用”:就是把儒家的道德价值当作做人的根本和核心(体),而把佛道那种“忘我”“不执着”的境界当作一种灵活运用的方法或达到的状态(用)。
一般我们将敬畏更多地归属儒家,将洒落更多地归属于佛家、道家,但在阳明那里,这对看似矛盾的东西——“敬畏”与“洒落”,有与无——实现了和解,达到了圆融的境界。关于什么是有之境界、什么是无之境界,陈来先生借助王国维《人间词话》分析诗词境界的方法,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分析。
王国维说,诗词有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就是带着强烈个人情感看世界,万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无我之境”,就是好像忘了自己,纯粹地感受事物本身,分不清哪是我,哪是物,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按照王国维的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一下中国哲学的名句:
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张载的“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都是“有我之境”的代表。为什么是“有我”?因为这些都在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强调人对万物负有责任,这个大“我”要成就天地万物。
王弼的“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程颢的“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这些是“无我之境”的代表。为什么是“无我”?因为这些讲的是圣人心灵不被外物牵绊,不固执于自我情感,顺其自然,不留执念。
陈来先生还用“有”“无”这把钥匙,解读了很多思想:“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有之境界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无之境界也。“名教”是有,“自然”是无;“敬畏”是有,“洒落”是无;“无有作好”“何思何虑”“吟风弄月”,无之境界也;“必有事焉”“戒慎恐惧”“省察克治”,有之境界也。这“有”与“无”的互动,乃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新儒家(Neo-Confucianism)精神性的核心。回到咱今天的主角王阳明,他追求什么呢?他追求的是,要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有”,与此同时,要努力实现那种超乎日常伦理、内心无比平静、安稳、自在的“无我”境界,这就是“无”了。按照陈来先生的讲法,佛家、道家思想对儒家的真正挑战,关键不在于怎么处理像忠孝这样的伦理关系,而在于他们直面了人的生存情境,也就是人活着就会遇到的深层困惑和感受,并且提供了让人安心立命的答案。
![]()
这就给北宋以来的新儒家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不深入探讨人的生存结构,就无法真正回应佛道的挑战,而要回应这一挑战,就必然要对佛道智慧有所吸收,就很可能被攻击说是“披着儒家皮的佛教徒”。
有与无的这种紧张对立,直到王阳明这里,才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化解”。
王阳明是怎么做的呢?他高举了道德主体性的大旗,通过“心外无理”“致极良知”“仁者与物同体”,把儒家最看重的“有”(积极入世、担当责任)推到了顶峰。同时,他又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充分吸收佛道关于“如何活得更自在超脱”的生存智慧,把强调责任的“有我之境”与追求超脱的“无我之境”结合起来。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和生命体验,终于完成了自北宋以来儒家就想干成的大事:既坚持入世做事的价值理性,又成功吸收佛道的精神境界和精神修养。陈来先生正是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角度,看到了阳明学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