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午12点,德国巴伐利亚州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冷却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
我见过爆破工程,但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三万人围着警戒线围观,有人举着相机拍照合影,有人欢呼鼓掌,气氛热烈得堪比足球决赛现场。
电视台全程直播,各大媒体当天就刷了屏,仿佛这不是拆两座废弃的冷却塔,而是完成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两座冷却塔其实早就停用了,放在那儿好几年,像两个巨大的工业纪念碑。
本来以为德国会慢慢处理,没想到直接用爆破的方式“送它们上路”,还特意选了个大晴天。
![]()
这种“仪式感”拉满的操作,确实让全球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德国的能源转型上。
有人说这是德国彻底挥别核能时代的历史时刻,值得庆祝;但也有人调侃,这分明是一场“自断后路”的表演,热闹背后全是隐患。
热闹的爆破背后,是德国酝酿了十多年的能源改革,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德国上下被核安全的焦虑笼罩。
本身德国人口密度不低,地理环境也经不起核事故的风险,这场事故直接让“谈核色变”成了全民共识。
![]()
没过多久,德国政府就出台了新的能源政策,明确了“逐步弃核、最终弃煤”的方向。
从2017年开始,德国就陆续清退核电站,到2020年又宣布提前至2038年淘汰所有煤电。
这几年,德国关停能源设施的脚步越来越快,多座核电、煤电厂接连退出运行,这次爆破的两座冷却塔,就是这波清退浪潮中的一个“象征符号”。
德国政府想通过这种高调的方式,向外界传递自己能源转型的决心,毕竟在环保领域,德国一直以“学霸”自居。
![]()
但民众的看法却分成了两派,支持的人觉得,这是对生态和安全负责的表现,爆破声就是环保新时代的号角,有围观的民众接受采访时说,终于不用再担心核电站的安全隐患,这是给后代留下的干净环境。
可质疑的声音也不少,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为了环保把能发电的设施都炸了,以后没电用的时候,难道靠喊口号取暖?”如此看来,这场看似统一的“狂欢”,其实藏着不少分歧。
德国的能源转型,本来想走一条“环保与供应兼得”的路。
他们计划打造以风能、光伏、天然气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体系,既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能保障能源稳定,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他们狠狠一击。
![]()
德国之所以这么急着关停核电和煤电,核心还是安全与环保的双重诉求,除了核安全的顾虑,煤电的高碳排放也让德国压力山大。
欧洲的环保团体常年上街抗议,要求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德国政府为了迎合舆论,只能加快煤电清退的步伐。
可他们没算到,能源替代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风电和光伏看着美好,但太受天气制约。
![]()
德国北部风资源丰富,风电发电量还能稳定一些,可南部风况不稳定,发电量时高时低。
太阳能就更不用说了,一到冬天日照时间短,发电量直接跳水,有时候连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
本来天然气还能作为过渡能源撑一阵,没想到俄乌冲突突然爆发,俄罗斯的天然气说断就断,德国的能源供应瞬间少了一大块。
去年冬天,德国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商场、超市早早关门,连德国人最看重的啤酒节都差点停办。
![]()
电价更是一路飙升,老百姓叫苦连天,不少家庭都开始精打细算用电,以前随手关灯的习惯,现在变成了必须遵守的规矩。
更麻烦的是工业领域,德国制造业一直引以为傲,宝马、奔驰这些巨头的生产离不开稳定且廉价的电力。
可现在电力成本高得离谱,不少企业开始考虑外迁。
有消息说,一些汽车零部件厂商已经在考察其他国家的建厂条件,就是因为德国的用电成本快让他们无利可图了。
![]()
德国本来想靠欧洲电网互联互通来互补能源缺口,可关键时刻邻国也靠不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能源压力,谁都不想把自己的电力分给别人,毕竟能源安全是国之重器。
如此一来,德国想通过欧洲内部调剂来解决问题的想法,也落了空,德国这波激进转型,我真觉得有点操之过急。
环保是好事,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更不能忽视,本来想一步到位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但新能源的技术和供应能力还没跟上,就着急把传统能源一刀切,这难免会出现“断粮”的情况。
![]()
就在德国陷入能源困局的时候,中国意外成了他们的“突破口”。
德国的新能源装备,尤其是光伏板和风电设备,现在很大一部分都得靠中国供应。
以前德国自己还有些相关产业,可这些年慢慢被中国企业超越,现在基本被中国企业“包场”了。
德国工厂想更换新能源设备,都得先问问中国能不能供货,不仅如此,德国不少大企业还开始加码中国投资。
宝马、奔驰这些巨头,纷纷在中国新建工厂或者扩大产能。
![]()
他们发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成熟,技术先进,而且能源供应稳定,生产成本比德国低不少。
有媒体调侃,以前德国总喜欢教别人怎么搞环保、怎么发电,现在倒好,自己遇到难题,反而得向中国求助。
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硅料到光伏组件,从风电整机到储能设备,产能和技术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
德国的能源缺口,正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像隆基、金风科技这些企业,在德国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已经成为当地新能源项目的重要支撑。
但德国的经历,也给中国提了个醒,能源转型不能走“拔网线”式的激进路线,必须讲究节奏和平衡。
中国现在新能源发展很快,光伏、风电的装机容量连年增长,但传统能源的兜底作用依然不能忽视。
毕竟能源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一旦出现电力缺口,影响的可不是某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
![]()
德国未来的能源之路还很长,新能源想完全顶替核电、煤电,不是一两年就能实现的。
技术瓶颈、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果未来再遇到极端天气,比如长时间无风、少日照,德国的电力系统能不能扛住压力,真的不好说。
德国现在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消息说他们正在考虑调整能源政策,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寻找更稳妥的平衡。
![]()
但已经造成的损失和困境,不是短时间内能缓解的,反观中国,在能源转型上一直坚持“稳字当头”。
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又不忽视传统能源的保障作用,同时加快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虽然看起来没有德国那么“激进”,但却更符合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德国这场嘉年华式的爆破,确实让全世界看到了他们环保的决心,但决心不能当电用,热情也不能取暖,能源转型需要理想和情怀,但更需要理性和务实。
![]()
德国的经历,为全球能源改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既展示了环保转型的必要性,也暴露了激进政策的风险。
而中国在这场全球能源大戏中,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稳健的发展策略,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
德国的困局,成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出海良机,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机遇,更要吸取德国的教训,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既要绿得漂亮,也要用得稳当。
![]()
德国炸完核电炸煤电,下一步会不会真的全面求助中国?这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能源走向的重要力量。
这场能源转型的大戏,才刚刚开场,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我们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