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的这个名字改动,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表面上看只是换个称呼,但里面牵扯到历史、文化和国家身份这些事儿。
![]()
先说说这个城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早在公元前18年,百济王国就把首都建在汉江边上,那时候叫慰礼城,也有人叫汉城,意思是汉江边上的城堡。到了7世纪,新罗统一半岛后,继续用汉字系统管理,城市名字也带着汉字的影子。918年高丽王朝上台,首都挪到开城,但汉字还是官方文字。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他觉得开城风水不好,就派人到处找新地方。
1394年,他选中汉江北岸的汉阳,开始大兴土木,建宫殿、城墙,花了几个月时间征调全国工匠。1395年正式迁都,城市叫汉阳,但很快就定为汉城,意思是汉江边的要塞。这名字用了五百多年,中间经历各种王朝更迭,比如16世纪日本入侵,毁了不少建筑,重建时还是沿用汉城。
![]()
19世纪末,朝鲜王朝想学日本明治维新,搞内部改革,包括文字上试着混用韩文和汉字,但没多久就被日本打断。1876年,日本逼着签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朝鲜。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把汉城改成京城,强推日语,韩文和汉字都边缘化。殖民期,日本在京城建行政楼,拆部分城墙修路,强制迁居民,破坏了不少古迹。
1945年二战结束,半岛光复,南部1948年建大韩民国,继续用汉城做首都,但韩语里叫Seoul,这个词是古韩语,意思是首都,没对应汉字。中文世界还叫汉城,韩国地图上其他城市标汉字,首都只标韩文,想突出区别。
进入20世纪后期,韩国经济起飞,朴正熙政府从1961年上台,就开始推韩文专用。1968年,他搞韩文独占五年计划,打算淘汰汉字。1970年,正式禁中小学教汉字,公文和媒体转纯韩文。但1972年,反对声大,学者如南广佑公开批评,说这会断历史传承,朴正熙就缓了缓,允许中学可选学。但政策持续,导致年轻人汉字识读率掉得厉害。1992年中韩建交,贸易热起来,汉城这名字在韩国人眼里带历史包袱,觉得尴尬。
2004年,李明博当汉城市长,组委员会征集新中文译名,从上百方案里挑首尔,音译Seoul,还带首位城市的意头。委员会开几次会,讨论怎么体现韩国独立形象。2005年1月19日,政府宣布改用首尔,通知中国调整译名。这改动花了不少钱,更新地图、文件、国际标识,得几亿韩元。
![]()
为什么这么折腾?核心就是去中国化,或者说去汉化。韩国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深,汉字、儒家啥的都从中国传过去。但建国后,尤其是经济腾飞,韩国想强调自己文化独立。汉城这名字,汉字里带汉,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汉族或汉朝,在韩国人看来,像附属品。改首尔,就切断这联想,用纯韩语音译,显得更本土。
加上日本殖民记忆,韩国更想甩掉外来标签。2005年改名时,李明博开记者会,说英文叫Seoul,其他语言类似,就中文发音远,容易混。政府还推国际化,说新名帮旅游和品牌。但底层逻辑,是文化脱钩,减少汉字影响。
去汉化不光改名字,还包括文字改革。1948年建国后,政府推广韩文,视作民族象征。1970年禁汉字教学后,新一代韩国人汉字认不全。1992年禁令松动,1999年路标、地铁恢复汉字标。2005年废韩文独占法,公务员公文要标汉字避歧义。2013年,首尔小学有限教汉字,不超三百个。2019年,教育部决定小学课本加汉字表记,但不考。这些变化,是因为纯韩文有问题,比如同音词多,容易混淆。
![]()
实际影响挺大的。先说历史方面,朝鲜王朝古籍全汉字写,历史学生得额外学汉字才能读自家书。2010年,修光华门时,文化界吵半年,匾额用韩文还是汉字?一派说韩文现代,一派说汉字尊重原貌。最后选汉字,政府解释为维护历史真实。
日常生活也麻烦,婚礼葬礼礼金信封传统写汉字姓名表敬意,但年轻人不会写,用韩文又因谐音多,猜半天。词汇70%来自汉字词,纯韩文读起来费劲,年轻人词汇量小,看古建筑铭文或老文件常出错。
职场和经济上,中国市场大,韩国企业如三星、现代招聘时考汉语,优先会汉字的。2005年起,公务员公文标汉字,职场学汉语热。家长送孩子补习班,花不少钱。民众请愿恢复小学汉字课,减轻负担。
2015年,教育部考虑2018年小学教汉字,辩论激烈,支持者说解决同音混,反对者怕加负担。申遗项目也难,韩国想申一些文化,得从古籍找证据,但汉字不熟,材料不全。教科文组织复核时,韩国尴尬。
现在聊聊后悔这事儿。改名首尔后,韩国社会没大规模反对,政府继续推品牌,如2010年世界设计之都,2015年I·SEOUL·YOU口号。首尔人口超千万,经济强,名字成全球符号,帮文化输出如K-pop。但有些人反思,去汉化过头。中文来源常说韩国后悔,比如民众抗议要回汉字教育,觉得历史断层。
![]()
2010年后,汉字识读率低,年轻人读不懂古书,文化界讨论多。部分保守派觉得改名不值,丢了传统根基。申遗争议时,有人说借中国文化赚钱,却切汉字,百口莫辩。李明博推改名,后当总统,经济政策争议大,还因腐败2018年入狱,去汉化遗产被审视。
韩国态度在变。上世纪末,中国经济涨,韩国出口靠中国,学汉语成趋势。民众请愿恢复汉字课,政府松动,2019年加课本汉字。社会中,汉字教育辩论持续,有人当实用工具,有人怕文化倒退。整体,去汉化强化韩文地位,但汉字根基切不断,许多人承认历史联系,接受学汉字做现实选择。
说到底,这改名反映韩国文化纠结。历史上离不开汉字影响,但现代想独立。改首尔是步棋,帮国际化,但也带不便。一些观点说韩国后悔,因为历史传承难,日常生活乱。但从维基和历史看,没全民后悔,更多是调整适应。韩国社会继续辩论汉字角色,政府有限恢复教育,平衡传统现代。首尔作为首都,名字已定,但去汉化路还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