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衣这个词,大伙儿可能先想到清朝那时候的事儿。清朝的包衣系统,也叫booi aha,是满族贵族的家奴制度,这些人世世代代给主人家干活儿,从打仗抓来的俘虏到穷人卖身当奴的啥都有。他们分称佐领下人、管领下人和庄头人,分管内廷事务、宫廷杂活儿啥的。有些包衣还能爬到高位,当官管事儿,但本质上他们依附贵族,帮着维持满族统治。清朝靠这个系统稳固江山,包衣阶层成了桥梁,连接上层和底层,确保利益流通。
现在换到现代,包衣这概念没消失,反而在全球扩散开来,尤其在前英国殖民地国家里头。那些本地精英阶层,表面上管着自家国家,骨子里却像旧时包衣一样,帮着老殖民宗主国办事儿。这叫买办阶级,或者说新殖民买办。他们不是直接被占领,而是通过教育、法律、金融这些软手段,被英国捆绑住。英国名义上撤了,但影响还牢牢钉在那儿。
拿巴基斯坦举例,这地方独立后法律体系还基于英国普通法,混了点伊斯兰教法进去。精英们多半去英国念法律,回来从政管事儿。巴基斯坦的富豪家族,好多有英国双重身份,子女在英国学校上学。像Sharif家族,子女有英国公民身份,家族企业涉及纺织、银行、水泥啥的,通过英国联系搞投资。Nishat集团的Mian Muhammad Mansha,净资产几十亿,通过90年代私有化买银行和水泥厂,家族在伦敦有房产。这样的家族,利益大半在外头,本国财富就这么外流。
![]()
埃及也差不多。埃及富裕群体多持有埃及和英国或美国双重国籍,子女从小进开罗美国学院或英国国际学院,这些学校用西方课程,老师是英语母语的。毕业生去牛津或哈佛念书,回来接管家族产业或进政府。埃及教育系统继承殖民遗产,精英阶层靠这个保持地位。英国通过这些学校输出文化和价值观,确保本地上层对英国忠诚。
孟加拉、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地方,模式差不多。孟加拉精英子女去达卡英国学校,用剑桥课程,大学去曼彻斯特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念金融。回来进中央银行或家族纺织厂,利用英国网络拉外资。阿联酋迪拜英国学院,卡塔尔多哈英国学校,这些机构建于上世纪中后期,教英国国家课程,强调领导力和辩论。精英家庭子女去帝国理工或华威大学,专业多是工程或法律。回国进石油公司或海关局,在伦敦有房产和基金,确保资产安全。
为什么说他们是包衣?因为他们的成长路径全按英国模式走。英语是骄傲,双重国籍是常态,法律教育是敲门砖。英国大学里头,来自这些国家的学生扎堆儿,形成网络。回来后,他们用英国式管理治理本国,但利益链条连着伦敦。伦敦金融城的钱,一部分就来自这些前殖民地精英的资金转移。英国工业衰退了,但靠这个隐形系统,还能吸血。数据显示,2023年巴基斯坦人在英国买房产超5000人,总值10亿英镑。这钱从本国流出,加剧本地贫富差距。
![]()
这种现象不是巧合,是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分。新殖民通过教育和法律延续控制。英国殖民时期,教育就是工具,教本地人英国语言、文化、历史,让他们认同帝国。独立后,这套系统没变。法国在西非搞得赤裸裸,英国藏得深,通过私立学校和大学输出影响。本地精英成了中介,帮英国维持经济霸权。买办阶级在殖民企业里当中间人,现在扩展到政治和金融。
在非洲也类似。非洲买办精英巩固特权,通过知识产权和贸易为西方服务。像阿尔及利亚、印度这些地方,60年代PRC关系中,就怀疑本地精英妥协新殖民。买办们利益全在外头,怎么会真心为本国着想?他们排斥本土人才,只吸纳对英国效忠的家伙。出身纯正、只顾本民族的人,进不了权力圈。
![]()
中国差点儿也这样。上世纪末,好多官员是裸官,资产在英美,子女去哪儿读书。2014年,中国出台政策,限制配偶子女移居国外的官员任职。中央组织部发文,裸官不能升职,尤其敏感岗位如国家安全、经济监管。广东先动,900多中层干部被降职或退休。全国查出3200多裸官,1000人不让家属回来,就被降级。这政策吸取前殖民地教训,避免包衣阶层形成。官员资产在外头,心就不在本国。斩断这链条,国家才能独立。
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也差点儿落这套。精英们向西方靠拢,资产外流。伊朗虽不是英国殖民,但精英教育也受英美影响。全球发展中国家,多以融入英美为荣,法律法规学西方。这本质上还是殖民残留。
![]()
大英帝国表面瓦解,实际靠买办网络运行。各国民众创造财富,还在往伦敦流。帝国主义不容易推翻,但总有转机。巴基斯坦有些人开始转向中国模式,引进工程师而非律师。发展生产力,清除外部利益纠缠,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这个包衣阶层巨大,跨国界,影响深远。各国得警惕,靠政策和教育打破循环。说白了,独立不光是旗帜换了,得从根上切断旧链条。否则,国家再大,也只是别人后花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