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组数据,有点扎心:当前我国11 亿网民中 7.3 亿人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统计报告,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56次统计报告,叠加交叉分析,应当是正确的。
![]()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与认知水平的不同。
从社会学与教育学研究来看,受教育程度与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呈正相关。这属于总体趋势,不是个体判断。
必须承认,认知水平不能与学历划绝对等号,初中学历的认知不一定低于大学毕业的,大学学历的认知有可能连初中都不如。但是通常来说,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认知要高于初中毕业生,这是一个在统计意义上得到广泛支持的结论。
![]()
注意,我说的是认知,不是人品。这一点要区分开来,不能说认知不高就是人品不行,这是不对的。认知不等于人品,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表达方式,但并不根本改变其人格结构。多数人的人品不会跟随学历而改变,这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乃至情感经历等等有着复杂的联系,此处不作展开。
回到认知,为什么我要说认知,因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分歧就是认知。一件事情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讨论,这是认知所决定,而非人品。
11 亿网民中 7.3 亿人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个数据说明两个网民中至少有一个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
知道了这个数据,也就大概知道了常在网络上跟你争论的,大概是什么样的人群。这实际就是我们社会在网络上的复刻。
![]()
问题是,现实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些人群,但你不会去跟他们争论。比如说,你会去跟胡同口晒太阳的大爷,去讨论当代日本和二战时的日本,不是一回事吗?你会跟菜市场摆摊的阿姨去讨论中药到底有没有用吗?你会跟酒桌上初次见面的人,为俄乌哪个正义去吵得脸红耳赤吗?你会尝试说服邻居家上初中的小子,古代中国其实一直很落后吗?
同样的,在网络上,这些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网线对面的,有超过50%的概率仍然是他们。你没法说服现实中的他们,自然也没法说服网络上的他们,哪怕你再摆事实、讲道理,但是认知差距无法抹平。
因为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又呈现强相关,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形成抽象思维、系统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但是学历决定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体系缺乏逻辑、哲学、思辨训练。也就是说,大多数网民的大脑没有经历过逻辑训练,更不知道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其本能就是用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来评价这个世界。
![]()
这正是当下网络舆论中普遍可见的思维模式。我可以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古代或者说前现代。他们相信权威高于逻辑;相信直觉和传统判断,而非数据和证据;相信整体高于个体,而不是个体权利与自由。
而真正的现代思维,是以证据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以怀疑为动力的。这些内容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具备,尤其是初中及以下,重记忆、轻思辨的训练培养不出独立思考者,更缺乏检验真伪的习惯。我们的学校、职场鼓励的是服从与听话,而不是质疑或求证。这不是个体的缺陷,而是教育体系长期结构性缺陷的结果。
这就是数据背后的真相,我并非想要去责备他们,他们或许也是良善之人,但认知的差异决定了,在一些问题上是无法和他们进行心平气和地对话的。
这未必是他们的问题,更可能是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但是数据能帮助我们看清现实,如果哪一天,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事实比立场重要,逻辑比情绪重要,质疑比服从更有价值的共识,在网络上与人的辩论,才会真正有意义。
在此之前,表达意见就好,不要去陷入一场又一场并无实际意义的舆论大乱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