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活动(微信:2478970178)
各位两个轮子上的追风少年(以及追风中年、追风老年)们,大家好!
又到了我们(假装)严肃探讨骑行科学的时间了。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所有骑友,尤其是那些一边骑车一边摸着腰间“爱的把手”的骑友们,最最关心的话题:
“吭哧吭哧骑了50公里,我到底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能让我理直气壮地多吃一碗饭吗?”
![]()
首先,让我们摒弃一个天真烂漫的想法:“骑完50公里=瘦成一道闪电”。
真相往往是:你骑完50公里,感觉自己像个征服了环法赛段的英雄,然后带着这份荣耀感,心安理得地啃完了一个全家桶。结果第二天一称体重,数字稳如泰山,甚至可能还向你友好地招了招手。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单次骑行50公里,到底能消耗多少热量?
一个简单粗暴的“官方”答案
抛开个体差异谈热量,都是耍流氓。但为了满足你们急切的心情,我们先上一个“仅供参考”的官方估算:
一个体重约70公斤的骑友,以平均20-25公里/小时的中等强度,骑行50公里,大约会消耗1200-1500大卡的热量。
(体重轻的请自觉往下调,体重重的可以偷偷往上调,这叫“体重特权”。)
看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能兑换什么美食了?别急,让我们把这些数字翻译成你听得懂的“食物语言”:
约等于2.5个巨无霸汉堡
约等于3大碗白米饭
约等于1.5份薯条
约等于4罐可乐
约等于1块浓郁的芝士蛋糕
怎么样?是不是瞬间觉得,刚才那50公里白骑了?你风尘仆仆,挥汗如雨,战胜了逆风和坡道,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别人几分钟就吃完的东西。
所以,骑行圈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骑车不是为了吃更多,但吃更多是为了骑更远。”看,逻辑完美闭环!
为什么你的“热量燃烧器”时灵时不灵?
为什么我明明也骑了50公里,减肥效果却没隔壁老王好?因为热量消耗这事儿,就像你的单车变速器,档位多着呢!主要看以下几个“调钮”:
1.体重“基础功率”:体重越大,移动身体所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这可能是胖子们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同样距离,你燃烧的卡路里就是比瘦子多!惊不惊喜?
2.速度与激情“输出功率”:你用逛公园的速度溜达50公里,和用参加ITT个人计时赛的速度飙完50公里,消耗的能量能一样吗?后者可能比前者多出一倍!强度是关键,当你气喘吁吁,话都说不利索的时候,就是你脂肪哭泣的时候。
3.风阻与坡度“地狱难度”:逆风,是所有骑手的一生之敌!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你的消耗直接翻倍。还有坡度,平路巡航是享受,爬坡就是“热量燃烧的狂欢”。记住,每一个让你骂娘的坡,都是你脂肪的修罗场。
4.个人体质“发动机型号”:你的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有人是V8引擎,有人是……小电驴。肌肉越多,代谢越高,静止时都能“偷偷”燃烧更多热量。
![]()
终极灵魂拷问:那这50公里,我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朋友,格局打开!
我们骑行的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APP上那个冰冷的卡路里数字吗?不!我们燃烧的,何止是脂肪?
我们燃烧了工作的压力:把老板的苛责、客户的刁难,统统踩在脚下,碾成渣渣!
我们燃烧了生活的烦恼:房贷、车贷、孩子的作业,在呼啸而过的风中,暂时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燃烧了多余的赘肉:顺便,真的顺便,也带走了一些油腻。
我们更收获了多巴胺的快乐:那种骑到终点,迎着风,喝着冰饮料的畅快感,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别再纠结于“一个汉堡”还是“两个鸡腿”了。每一次50公里的骑行,都是一次身心的净化和重启。你赚到的,是一个更健康的心脏,更强大的肺活量,更紧实的大腿,和一个在朋友圈可以晒出来的、闪闪发光的自己!
互动时间
好啦,科学(瞎扯)时间结束!现在轮到你们了:
“来来来,坦白局!你骑完一次长途后,干过最‘丧心病狂’的补偿行为是什么?是怒吃一顿火锅,还是狂炫一杯奶茶?或者……直接躺平一动不动?”
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让我们互相伤害(借鉴)一下!点赞最高的那位,我将授予你“最理直气壮吃货骑友”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