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寨沟出土了不少远道而来的东西:海贝、扬子鳄腹板、花龟腹甲、马骨和象牙饰件都在墓里
![]()
从这点往外看,意思挺直白:这些东西不是本地能产的,它们把寨沟拉进了当时很长一段的交换圈里。把视角从大处慢慢收紧,先说墓和发掘现场的布局——寨沟的遗存集中在大约三十万到三百万平方米(一说三百万平方米)那块地上,山头上能看到夯土的建筑基址、大小不一的墓群、铸铜残迹和零散居址点。大墓往往是“甲”字形,墓室四周有不规则的土台堆砌,棺位、车位的排列能看出墓主的等级差别:有的墓里车列成行,马骨却常常不成对,说明什么呢?人的身份和资源分配有明显不均。
细看几个具体墓葬,能看出更有意思的点。后刘家塔和瓦窑沟那些“甲”字大墓里,随葬物品很集中:车、马和各种陪葬品都有。然而车的数量和马的数量并不总是成正比。有的墓里摆了好几辆车,却找不到配套的马骨——甚至有座大墓四辆车却没找到马的骨头。这说明马在当时很值钱,可能稀缺,车和马并不一定同时作为下葬组合。后刘家塔的M4是个中等规模的墓,出土了两匹马骨,骨头上有骨质增生、脊椎轻微变形之类的病理改变,能看出这些马被长期役用、反复拉车。相比之下,瓦窑沟的M3、M8里出土的马骨病理变化少,推测那些马是更年轻、使用频率低或轮流使用的好马。简言之,谁家能养马,社会地位可能更高。
![]()
再说那些“外来物”本身。瓦窑沟M3里找到两件雕刻细腻的象牙制品和一块象牙残料,残料断面呈同心圆叠层,像门齿的残根,形态和殷墟发现的象牙工艺有可比性。象牙在当时已经被当成高端材料来细工,能做杯柄、饰件之类。鳄鱼的腹板在后刘家塔M1和瓦窑沟M8也有不少,出土的多为腹板而不是整只动物的其他骨骼,说明这些可能是经过剥皮、加工后的皮内板块,常被用作鼓面、皮囊或皮料的加固件。需要说明的是,许多鳄腹板和海贝是从盗洞里被发现的,原本位置信息被破坏,具体原来怎么摆放、怎么用还不好断言,但它们肯定不是本地自然得来的产物。
说到海贝,这里有个能量化的细节:寨沟出土的货贝目前确认都是Monetaria moneta,也就是常说的“黄宝螺”一类,产自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暖水带海域,历史上分布在海南以南和南海诸岛一带,显然不可能自然出现在陕北。现场发现的处理方式大致可分三类:一种是背部被穿小孔,像是当作挂饰;另一种背部被整体削平、打磨得规整,像是做成货币;第三种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把贝沿齿部切成左右两半,变成更小的计量单位或装饰单元。虽说这些贝多是在盗洞里找到,失了精确的埋置位置,但从加工痕迹看,它们应该既有礼仪用途,也可能是早期的交换媒介。这一点对补足陕北商代晚期货贝资料空白很关键。
![]()
另外还有一枚泥蚶,出土于寨塬盖F2,壳长约30.82毫米,有22条放射肋,形态上更接近泥蚶而非毛蚶。和石峁出土的泥蚶样本相仿,这种对比有助于判断物种来源和交换路线。花龟的腹甲也在后刘家塔M1和瓦窑沟M3出现过,甲缘有修整痕,腋盾和胯盾偏大,后端内凹呈半括号状,因此判为花龟。龟甲在墓里既可以当饰件,也可能被赋予别的象征性用途。
把这些物种的自然分布放在一起思考就能看到更大的图景:泥蚶和货贝原产热带海域,花龟多分布在长江、珠江流域,扬子鳄现在主要在长江下游一带,史前时期象曾在中原活动,而家马起源于欧亚大草原。寨沟的这些动物或其制品不可能自然到达陕北,只有通过人类的迁移、交换或贸易才可能。考古学上海贝作为装饰和价值媒介早就能追溯到很早期,从青海到西藏,从中原到东北都有发现。到商代晚期,海贝的使用达到高峰,成了礼仪、装饰甚至计量的通用媒介。寨沟恰恰把陕北这一带和更远的南海、长江下游乃至欧亚草原连成了一条线。
![]()
跟别的遗址做对照也有助理解。石峁、殷墟、长安镐京等地也出过类似的外来物。比如鳄鱼骨板在山东、安徽、山西、河南等地都有发现,殷墟中妇好墓里也见过鳄鱼背板和象牙器物。寨沟这回发现大量鳄鱼腹板,且多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里,这强化了这些皮质或骨质物与权力、身份有关的判断。马匹传入中原的路线也能在这些证据里找到影子:家马最初在西端被驯化,向东通过北方草原进入晋陕沟峡,再传入中原。寨沟和石峁的马骨一并出现,为车马南传这样的大方向提供了一个具体节点。
看墓室里的器物摆放更能感到生活气息和社会关系。牛的肩胛和肋骨被做成卜骨和骨柶,这说明占卜活动和骨器制作同时存在。墓室里牛卜骨、骨柶、绿松石装饰、玉器、金耳环、环首刀、大三足瓮等混合出现,说明不仅有地方性风格,也能看到和殷商高等级墓葬相近的元素。把这些不同来源的物件并列在同一室内,会看到文化互渗的情形:既保留本土的图式,也吸收外来符号,像是当时的一种“身份组合拳”,不是随便堆几件好东西那么简单。
![]()
发掘记录里也有些限制要交代。很多鳄鱼腹板和货贝是从盗洞里拿出来的,原位被破坏,导致对具体用途和摆放方式的判断打了折扣。动物骨骼的性别鉴定显示马多为雄性青壮年个体,病理差异又提示出使用历史和社会分配的不均。象牙器上的雕刻精细,和殷墟妇好墓里的象牙制品有相似之处,工匠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象牙加工技术。墓里的牛肩胛、肋骨做成卜骨和骨柶,连接到当时的占卜习俗,这些小细节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日常与信仰。
有个具体的小场景挺能让人想象:瓦窑沟出土过一件象牙杯和一个雕花象牙柄,旁边放着那块同心圆断面的象牙残料,组合在一起就像工匠当场加工的半成品。看着这些碎片和精工并列,你能脑补出古人在光线不太好的作坊里,手里拿着锉子,一点点把远方带来的材料变成有身份意义的东西。这样的细节,比空泛的结论更能把时间和空间拉近,让人感觉到那段历史里的运转与人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