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部美学评估中,“面部折叠度”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的专业概念。它超越了传统的“三庭五眼”平面审美标准,从三维立体角度为我们理解面部轮廓的深邃感与紧致度提供了全新视角。纳俊蓉医生将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一概念,探讨其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年龄与容貌风格。
![]()
纳俊蓉医生:何面部折叠度?
![]()
简单来说,面部折叠度可以被想象为正脸与侧脸之间的转折幅度。我们可以以额结节-眉弓-颧弓-口角-下颏这五个骨性突出点的连线为界,将面部分为正面区域(可见的正面)与侧面区域(向后转折的部分)。这个侧面区域向后方“折叠”进去的深度与速度,就是我们所说的面部折叠度。
从美学效果来看:
![]()
1.高折叠度:意味着侧脸区域快速而流畅地向后收拢,正面观感上侧脸可见面积少。这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立体感和紧致的轮廓,在视觉上更显脸小、精致,常见于欧美人群及部分亚洲人群。
2.低折叠度:则意味着正面与侧面的过渡平缓,侧面区域在正面视角下显露较多,容易呈现扁平、扩散的观感,在视觉上可能更显脸大,这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
![]()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自测:45°仰头拍照,连接下巴尖与两侧下颌角,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越小,通常意味着你的面部折叠度越高,面部立体感也越强。
纳俊蓉医生:高折叠度的美学优势
一个优越的面部折叠度,并非单一器官的突出,而是整体骨相结构协调支撑的结果。它通常具备以下特征:饱满的额头、适当高度的颧骨、发育饱满的上颌骨(无明显的鼻基底凹陷),以及清晰利落的下颌线。
![]()
其带来的美学优势是多方面的:
强化轮廓线条与立体度:高折叠度能显著提升眉弓-鼻梁-颧骨构成的“T区”立体感,并与清晰的下颌线共同作用,使面部在光影下形成自然的明暗过渡,塑造出如雕塑般的深邃轮廓。
增强抗衰潜力与支撑力:折叠度高的面部,其底层骨骼的支撑结构通常更为优越。例如,微凸的颧骨能够更好地承托住苹果肌等中面部软组织,如同一个天然的“支架”,有助于延缓因组织下垂导致的法令纹加深、苹果肌下移等问题,从而维系面部的年轻紧致状态。
纳俊蓉医生:如何科学改善面部折叠度?
提升面部折叠度,其核心思路在于优化面部的“地基”(骨相支撑)与“建筑”(软组织分布),而非简单的“填充”。这需要基于个人面部结构进行综合评估与个性化设计。
![]()
思路一:强化骨相支撑,构筑面部“地基”
这是提升折叠度的根本。通过医学手段,重点强化面部外轮廓与内轮廓的骨性支撑点,可以有效“拉近”正侧面之间的距离,让面部在视觉上更显立体和内收。
关键点位:对颞部(太阳穴)进行容量补充,可以改善凹陷,使外轮廓线条流畅,并间接收拢颧弓;强化鼻基底与颧突,能增加面中部的饱满度,减少因凹陷形成的“外扩感”;在下颌角骨膜层进行支撑性注射,有助于延长并清晰下颌线,缩窄下面部宽度。
思路二:精细化管理软组织,考量容量加减法
追求高折叠度并非一味地做“加法”,恰当的“减法”同样重要。需要对软组织的分布进行动态评估,实现张弛有度的平衡。
减法策略:针对颧弓外侧、下颌缘外侧的冗余脂肪或肥厚的咬肌,可考虑通过减脂或放松等方式,减少下面部的视觉宽度,让轮廓线向内收拢。
加法策略:在颧突高点、眉弓、鼻梁等内轮廓核心区域,选用支撑性及延展性适中的材料进行精准塑形,进一步突出面部的立体高点。
思路三:遵循科学的顺序与层次
操作的顺序与层次至关重要。通常建议“先外后内,先深后浅”——即先固定外轮廓(如颞部、下颌角),为面部建立一个稳固的框架;再修饰内轮廓(如苹果肌、鼻基底),此时稳固的外轮廓可能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面部软组织,从而减少了内轮廓的填充需求。在层次上,深层骨膜层优先使用高支撑材料打好“地基”,浅层则根据需要,选用柔软的材料进行细微修饰,以避免过量填充可能带来的不自然现象。
专业提醒
![]()
纳俊蓉医生提醒,面部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精密的整体。任何旨在改善折叠度的医学干预,都对医生的审美、解剖学知识及技术操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医生需要全面考量个人的骨骼基础、软组织容量、动态表情特点,来审慎选择不同的材料、剂量与注射点位,其首要目标是实现面部各区域的协调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提升,力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帮助求美者接近其理想的容貌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