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广东东莞市石排镇沙迳公园在长凳上安装扶手一事,引发公众热议。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举措,却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波澜。11 月 1 日,属地庙边王村工作人员回应,扶手已拆除,并解释安装是应村民需求,为帮助老年人起身撑扶,毕竟公园使用者多为老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前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说法却是为防止流浪汉躺卧、霸占座位,还称部分流浪汉在此扎营影响路人休息,且该做法获村民支持。这前后矛盾的解释,不禁让人疑惑,扶手到底为何而装?
老人起身辅助装置的说法,并未得到网友认可。大家觉得这几厘米高度作用有限,且安装太过密集。相比之下,“反躺卧” 说法似乎更能让人接受。对于这个 “反躺卧” 装置该不该装,网上形成了两种鲜明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长凳是供人坐的,躺卧行为滥用公共资源,导致真正需要座位的人无处可坐,还会影响城市文明形象,且不卫生。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城市应包容有人在长椅上躺卧,给环卫工、外卖骑手、农民工等辛苦劳作的人群提供临时休息之处,彰显城市温度。
从公开报道看,既无资料证明此处被流浪人员占用,也无证据表明座椅因占用而不够用。若座椅不够,多设置即可;若被流浪人群占据扎营,工作人员也有权驱赶,防止公共资源被私占。
![]()
此事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眼光,不能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问题仓促行动,遭质疑后又匆忙拆除,不仅浪费资金,还损耗公众信任。最后为避免被指责不人性化,强行解释。而且扶手样式和密度也不尽如人意,显得突兀刺眼。
这场关于公园长椅扶手的争议,折射出城市治理中更深层的命题:如何在秩序与温情之间寻找平衡点。事实上,类似"防躺卧设计"的讨论在全球城市发展中早有先例。伦敦曾因地铁站安装倾斜座椅引发争议,最终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置平躺长椅解决问题;东京公园则采用分时段管理,白天允许短暂休憩,夜间关闭以维护环境。这些案例表明,公共设施管理需要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城市设计完全可以通过更智慧的方式化解矛盾。比如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波浪形椅面,既能为老年人提供支撑点,又不会形成完全平坦的躺卧面;或是在公园划分不同功能区,设置标准座椅区与带靠背的休息区。新加坡部分公园就通过地面材质变化自然引导不同使用行为,这种"柔性管理"既保持了城市整洁,又为体力劳动者保留了喘息空间。
![]()
更深层次看,这场争议暴露出公共决策机制的短板。当地若能事先开展民意调查,组织由居民、社工、设计师参与的听证会,或许就能避免后续的舆论反弹。杭州某社区在改造休闲设施时,通过"开放空间会议"收集到外卖骑手午休需求,最终设计出带可折叠靠背的"骑士座椅",获得多方好评。这种参与式决策模式值得借鉴。
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硬件投入,更要注重治理智慧的提升。与其纠结于是否安装防躺装置,不如建立常态化的需求反馈机制,让长椅真正成为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毕竟,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能否杜绝所有不完美现象,而在于它如何用创意与包容化解这些矛盾。
当地若在建设之初能综合考虑游客需求与自身管理,在座椅设计及整体布局上兼顾多方,就不会陷入如今两头不讨好的局面。城市建设应多些前瞻性和综合性考量,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对于公园长椅装扶手这事,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