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阳湖风景美如画。 李回立 摄
![]()
塘厦镇清湖头社区“三边三地”废品站打造口袋公园拆除前。
![]()
塘厦镇清湖头社区“三边三地”废品站打造口袋公园拆除后。
![]()
塘厦镇清湖头社区“三边三地”废品站打造停车场拆除前。
![]()
塘厦镇清湖头社区“三边三地”废品站打造停车场拆除后。
![]()
扫码下载案例 申报报名表格
“创新‘床旁结算’,破解患者出院奔波痛点”“20家农贸市场亮丽蜕变,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整治提升‘三边三地,让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建设美丽河湖,实现‘人水和谐’”……作为南方都市报推出的重要智库研究产品,第七届南都“东莞市民点赞榜”主题聚焦“百千万 幸福莞”,主要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民生实事案例。自今年10月启动以来,已收到各镇街、局办申报的案例数十个。根据活动规划,南都现就部分民生实事案例进行集中宣传展示。案例征集截至11月9日,请未申报单位抓紧申报。
民生
创新“床旁结算”、促进学有优教 用心用情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大抓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举措。东莞厚街申报的《20家农贸市场靓丽蜕变,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案例,紧紧围绕省、市“百千万工程”部署,全力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镇已有包括涌口、桥头、虹桥、双岗、溪头等在内的20家农贸市场完成“蝶变”,市民的“菜篮子”正拎得越来越舒心、安心。与此同时,智慧化监管与全链条食品安全保障,也成为厚街农贸市场升级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厚街将在完成全部市场改造的基础上,支持各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理念,从布局、产业、管理、体验、文化等多方面发力,推动市场向“规范化、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打造“一场一品牌”,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更稳当、更幸福,助力厚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东莞东城申报的《学有优教,高起点开办华中师大东莞东城学校》案例,也是东城街道以“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为牵引,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扩容提质、集团化办学等工作的生动缩影。据介绍,今年9月,由东城街道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华中师范大学东莞东城学校,全面建成并开学启航。作为东莞市东城教育协同创新的标志性项目,该校的落成是东城街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和东莞市“学有优教”的民生事业注入崭新活力。
展望未来,东城街道将以“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东莞市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均衡发展”的教育提质之路。以更优质的资源、更公平的布局、更特色的品牌,书写“学有优教”的东城答卷,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当前,广东正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卫生健康领域,东莞各镇街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省时、省力、更省心。如茶山医院申报的《创新“床旁结算”,破解患者出院奔波痛点》案例,针对传统出院结算“多环节、长耗时”的痛点,茶山医院通过流程重构与服务升级,让患者“足不出房”甚至卧床即可完成出院手续,真正实现“零跑腿、零等候”。
东莞市茶山医院“床旁结算”服务的实践,并非简单的“减少跑腿环节”,而是医院将“患者需求”置于核心,主动将“患者的麻烦”转化为“医院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尽心服务,呵护健康”服务理念的生动践行。该服务通过多部门协同、流程重构、提前介入,将人文关怀融入服务细节,实现了从“温暖入院”到“安心出院”的全周期服务优化,为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也让患者在出院环节切实感受到“安心回家”的温暖,推动出院成为回归正常生活的美好开端。
科技
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创新打造低碳水厂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民生实事深度融合
随着东莞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传统城市治理模式,面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和服务粗放的多重困境。“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下,智慧技术大有可为。50多个服务窗口、20余类主题“一件事一次办”、暖心母婴室、儿童友好区、优才服务区,还有近70封表扬信……以高埗镇政务服务交出的亮眼答卷可以看到,随着高埗镇“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政务服务从流程优化到服务提质,从技术赋能到细节关怀,这一系列的举措正逐渐转化为企业、群众办事最便捷和温暖的体验。“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实践,也正在政务服务中心日常办事窗口的点滴中得到了印证。
据介绍,去年焕新启用的高埗镇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投资2300万元、面积近5000平方米,汇聚了商事登记、经营许可、社会民生、工程建设、政策兑现、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等1400余项政务服务与便民事项,真正实现了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值得一提的是,该政务服务中心新办事大厅启用以来,已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1万余件,日均业务量510余件,收到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表扬信69封、锦旗3面,办事环境和效率的提升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此外,位于东莞市虎门镇芦花坑水库北侧的芦花坑水厂,今年7月22日正式启动试运行供水,惠及250万市民,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水动能”的同时,也是湾区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民生实事深度融合的典范。据介绍,由东莞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投资建设的芦花坑水厂,是东莞“双水源”战略核工程,构建以西江水和江库联网五点梅水库互为补充的“双水源”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供水韧性与水质安全。同时,芦花坑水厂也是东莞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治理、以绿色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和节约土地资源,在芦花坑水厂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叠合式设计方案,通过将多个功能不同的构筑物上下叠合,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提高了水厂的运行效率。此外,芦花坑水厂建设全方位应用绿地、低碳设计理念。其中,利用原水富余水头水力发电,年发电量约278万度;利用2.8万㎡屋顶光伏,年发电量约311万度;利用海绵城市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率达80%。芦花坑水厂的建设,有效实现能源自供与空间集约化利用,为水务发展提供降本增效的绿色范本。东莞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表示,未来芦花坑水厂将继续秉持“创新、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助力东莞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谱写“水润莞邑”新篇章。
人居环境
“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交出“三年初见成效”答卷的关键之年。记者了解到,东莞把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为人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在东莞,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申报的《建设美丽河湖,实现“人水和谐”》案例显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目前全市已评选出12个市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其中,华阳湖治水案例成为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正面典型,茅洲河、华阳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据介绍,自从2016年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东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历史性突破、阶段性胜利。2021年迈入“十四五”的新台阶之后,水质好转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成为更深层次的追求。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申报的《整治提升“三边三地”,让人居环境更美丽》案例,同样是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据悉,东莞“三边三地”(山边、塘边、路边和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管理较为薄弱,尤其是道路沿线、河道周边、镇村交界处等重点区域,存在垃圾堆积、道路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为此,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展了“三边三地”整治提升行动。全市34个镇街(园区)共排查出“三边三地”问题点位1624处,且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使得东莞的人居环境也更为美丽宜居。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推动“三边三地”整治从“环境清理”向“功能升级”延伸,让治理成果惠及于民。其中,塘厦镇清湖头社区通过全要素调查,建立“一地一档”数字管理体系,将昔日“脏乱差”的18处卫生黑点闲置地,精心打造成群众可休憩、可活动的“15分钟绿色生活圈”。这恰是东莞“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开放共享106个公园绿地,建成779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3.59%,让“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活图景触手可及。
榜单介绍
第七届南都东莞市民点赞榜榜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东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年也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成为检验成效的关键重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此,第七届南都“东莞市民点赞榜”如期而至,并于10月9日正式启动,主题聚焦“百千万 幸福莞”,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2025年以来在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过程中,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优秀案例。
作为南方都市报推出的重要智库研究产品,“东莞市民点赞榜”由媒体独立发起,遴选民生实事优秀案例,接受市民打分评价、调研团现场走访调研评测和专家评审。南都希望通过客观的评选机制及强大的传播渠道,在东莞搭建一个民生平台,构建一个民间政务评价体系,鼓励基层提高创新和服务意识,更好地推动为民造福的风气。2019年至今,南都连续七年推出的“东莞市民点赞榜”,已成为东莞各级政府部门每年为民办实事效果的一次集中检阅。
本届“东莞市民点赞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将持续三个月,历经案例征集、案例展示、市民投票、深调研、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综合评选出“百千万 幸福莞”优秀案例各项大奖,拟于2025年年底举行隆重的点赞榜观礼盛典,并向优秀案例组织实施的单位及团队颁奖。活动期间,还将通过南都N视频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入围的民生实事案例。
这一个个奖项背后,是一件件市民可知可感的民生实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更重要的是,“东莞市民点赞榜”不仅是东莞民生变迁的“活档案”,也是南都发挥智库媒体“决策参考、协同共治”的价值体现。
除评选优秀民生实事案例外,今年南都还以“湾区共治”为地理延伸、“人工智能”为技术引擎、“新治理”为价值内核,打造大湾区首个跨城际的民生治理创新平台——首届大湾区城市治理交流会,并将联合相关智库机构组建跨领域的“民生治理联盟”,推广包括东莞在内的大湾区优秀民生实事和治理经验,为全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湾区智慧”。
征集方式
案例征集: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在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过程中,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优秀案例、经典事迹、经典故事等。原则上每个参与单位限报一个民生实事案例。
报名要求:申报者(单位或团体)须提供具体的案例名称;300字以内的投票提名词,讲清楚提名理由;800字以上的案例详细介绍,用于专家评审;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制作宣传资料;提供该案例的报道链接(如有)。
报名方式:可将上述内容发送到第七届南方都市报“东莞市民点赞榜”案例征集邮箱nddg888888@163.com(或拨打南方都市报热线0769-22883366报名、咨询,也可关注“南都东莞”微信公号留言报名、咨询)。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9日
统筹:南都记者 黄慧萍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田玲玲 莫晓东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