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鲍聪颖)“我们的校园,没有围墙!我们的课堂,在蓝天下!”这并非孩童天真的幻想,而是在北京市丰台区正生动上演的教育现实。城市空间成为无界校园,公园绿地化身立体教科书,一场名为“乐学公园”的变革,正在这片教育热土上接续前行。在11月1日举办的第三届宛平教育论坛上,“乐学公园”成为全场焦点。
![]()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致辞中为这场变革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新时代的教育要打破校园围墙,让公园、场馆、企业成为“行走的课堂”,实现教育场景的重构与教育生产力的解放。他强调,要推动从“知识灌输”转向“场景化学习”,从“分数评价”转向“素质增值”,构建教师作为学习设计师、学生作为主动探究者、家长和社会人士成为育人合伙人的教育新生态。他充分肯定“乐学公园”的创新实践,正是丰台区推动“新域新质教育”探索的生动体现。
围绕这一方向,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阐述了区域的系统谋划。 他强调,丰台教育传承着百年宛平“兴学报国”的精神血脉,将“乐学公园”定位为以“小切口”撬动未来教育的系统性探索。这一实践旨在实现五育融合从理念到实践的重构,推动治理机制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型。
![]()
教育专家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创新构想。著名教育家顾明远阐释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指出公园作为非正式学习的理想空间,一草一木皆为教育资源,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场所。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新洲对此深表认同,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更需坚守“为学生打好健康成长、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三大基础”的使命,并将顾明远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核心理念升华为教师的行动指南。
事实上,丰台区的相关实践已走在前面,并正朝着规模化、体系化方向深入推进。今年3月,随着《丰台区创建乐学公园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全区116座公园系统化变身“立体教科书”,构建起“乐学园地、乐学公园、精品基地”三级网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新格局,成为“新域新质教育”的生动典范。
在主论坛上,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曲兆军作主旨报告,深刻指出“乐学公园”是丰台区以“教育+公园+治理”创新模式发起的教育生态革命。项目通过将城市公园转化为“新域课堂”,把“绿水青山”变为滋养学生新质成长的教育资源,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活动现场同步发布了《丰台区乐学公园课程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确立了以“五育融合”为基底、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框架,并创新推出“3+X”课程体系。该体系由“湿地生态”“城市农耕”“古建密码”三大基础模块与若干自选项目构成,精准对标生态、劳动及人文科技素养的培养。目前,全区已开发超130门跨学科课程,开展超300场实践活动,参与学生逾5万人次,这也标志着“乐学公园”迈入了课程标准化、体系化实施的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特设的“乐学公园的教育实践”平行分论坛,生动呈现了这一理念在基层学校落地的新图景。各试点校的案例亮点纷呈:丰台八中以“中草药养护”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学习,建华学校在“花粉探秘”中融合数据采集、AI分析与社区服务,十一学校丰台小学通过“造窑计划”实现物理、数学知识的工程化应用。这些实践将“乐学公园”转化为深度探究的实验室,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有力印证了“乐学公园”作为教育新样态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据悉,第三届宛平教育论坛由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联合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于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举办。本届论坛以“数智驱动教学变革,素养焕新教师未来”为主题,包括1个主论坛、5个平行分论坛和1场智能赋能教师课堂实景展示,旨在搭建“政策—实践—技术”深度对话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