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冬,华东大地被解放战争的硝烟笼罩。国民党军的疯狂攻势下,我军主力暂撤外线,一支游击队却像钢钉般扎在敌人腹地。队长方明胜带着战士们突破重围,终于在瑙河流域的蓼坞地区找到喘息之机,可刚下令休整,团部门口就被愤怒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你们这是犯了兵家大忌,迟早要全军覆没!”
铁骨铮铮的方明胜愣住了。他带领的这支队伍,在敌后神出鬼没,曾无数次袭扰敌军补给线,被敌人骂作“腹心之狼”。此次突围历经九死一生,驻扎地也是他亲自勘察的结果,为何会被村民如此痛斥?
![]()
时间拨回数日前,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让方明胜肩负重任。主力撤往外线后,他的游击队需留在敌后牵制敌军,这意味着要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刀尖上跳舞”。完成牵制任务后,敌军的封锁网越收越紧,粮食断绝、弹药告急,突围成了唯一的出路。方明胜带着战士们浴血拼杀,终于撕开一道缺口,辗转来到相对安全的蓼坞地区。
即便身处暂时的安全区,方明胜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常说:“游击队的命,藏在警惕里。”刚安顿好队伍,他就带着警卫员钻进山林,把蓼坞周边的地形摸了个遍。陡峭的山梁、蜿蜒的河流、散落的村落,都被他标注在简易地图上。经过反复推敲,他做出部署:部队分驻蓼坞、佛村、井筒三地,形成犄角之势,既能分散敌军注意力,又能相互策应。
部署刚定,急促的脚步声就打破了营区的宁静。“团长,村民们堵在门口,说您要把队伍往死路上带!”战士的报告让方明胜心头一紧,他快步走出团部,只见数十名村民神情激动,几位白发老者更是气得浑身发抖。“方团长,井筒那地方绝不能驻兵!”领头的老人一开口,就直指部署的核心问题。
将老人们请进屋内,方明胜才弄清缘由。在村民眼中,“井”与“筒”都是“死胡同”,只有一个出口,驻兵于此极易被围困;更要紧的是,早年间有几支队伍曾在井筒扎营,最终都落得惨败的下场,当地百姓早已将这里视作“凶地”。“不是我们要拦着,是不想看着你们这些好汉子白白送命啊!”老人的话语里满是焦急与关切。
听着老人们的诉说,方明胜脸上露出了理解的微笑。他知道村民的担忧源于善意,可作为指挥员,他不能被封建迷信左右。“各位乡亲的心意,我领了。”他起身给老人们续上热水,语气坚定,“但打仗靠的是地形勘察和战术部署,不是‘吉利’二字。井筒看似只有一个出口,可西侧的山壁有一道裂缝,既能隐蔽观察,又能作为紧急退路,这正是我选它的原因。”
任凭方明胜如何解释,老人们还是摇头不已。在他们的固有认知里,“凶地”的魔咒无法打破。见说服不了村民,方明胜没有强硬驱赶,只是诚恳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以全团战士的性命担保,绝不会拿弟兄们的安危当赌注。”老人们虽仍有疑虑,但看着方明胜坚毅的眼神,最终还是叹了口气,默默离开了团部。
村民走后,警卫员有些担忧:“团长,真不调整部署吗?万一……”“没有万一。”方明胜打断他的话,指着地图上的井筒,“我已经让战士们在山壁裂缝处备好绳索,在村口设置了三道暗哨,敌人敢来,咱们就给他们布个口袋阵。”他经历过红军时期的无数恶战,早已明白“胜利从不在迷信里,而在准备中”的道理。
不出所料,三天后的拂晓,敌军的炮火突然划破天际。数百名国民党军循着踪迹而来,直扑井筒——在他们看来,这个“死胡同”里的游击队,不过是囊中之物。可当敌人冲进村口,却发现空无一人,只留下几顶破旧的军帽。“不好,有埋伏!”敌军指挥官刚反应过来,两侧山梁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方明胜早已带着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子弹像雨点般砸向敌人。敌军想退,却发现村口已被火力封锁;想往山壁突围,又被暗哨死死压制。此时的井筒,不再是“凶地”,而成了埋葬敌人的“绝地”。方明胜站在指挥岗上,冷静地下达命令:“左侧队伍迂回,右侧守住缺口,把敌人往中间赶!”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夕阳西下时,枪声终于停歇。游击队以少胜多,不仅击溃了敌军的围攻,还俘虏6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当战士们押着俘虏、扛着战利品回到村落时,村民们全都涌了出来,曾经质疑方明胜的老人们,快步走上前,对着他深深鞠了一躬:“方团长,是我们老糊涂了,您是真有本事的大英雄!”
方明胜连忙扶起老人,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战士们奋勇作战,也是乡亲们的提醒让我更谨慎。”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游击队的士气,更让百姓明白:真正的“护身符”,从来不是所谓的风水迷信,而是指挥员的智慧、战士们的勇气,以及军民一心的力量。
1947年的这场生死抉择,早已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方明胜破除迷信、以智取胜的故事,却始终警醒着后人: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唯有坚守理性、立足实际,才能在“绝境”中开辟出“生路”,这便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