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河南新乡36岁男子李江在郑州接受袖状胃切除术,术后第五天突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他体重268斤,患有高血压、脂肪肝和睡眠呼吸暂停,手术初衷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去见女友父母。这场本应带来新生的手术,却以生命为代价戛然而止。
![]()
消息传出后,舆论震动。家属质疑医院术前评估不足、术后监护不到位,院方回应称抢救及时,已委托第三方进行尸检。无论最终责任如何界定,一个事实无法回避:这把切开胃的手术刀,没能切掉肥胖的负担,反而划开了一道通往死亡的裂缝。
![]()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中国,像李江这样被体重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正越来越多。
据《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2023年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每三人就有一人超重,每七人就有一人肥胖。北方地区、中年男性、慢性病患者,是高发人群。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持续攀升,浙江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合计已超25%。肥胖不再是“富态”的象征,而是慢性病的温床——它直接推高了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2019年,全国76万成年人死于高BMI相关疾病。
![]()
面对这庞大的数字,减重手术曾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尤其是袖状胃切除术,因其操作相对简单、减重效果显著,近年来在部分医疗机构被推广。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指出:手术并非人人适用。BMI超过37.5,或超过32.5且伴有代谢疾病、经6个月规范非手术干预无效者,才可考虑。更重要的是,手术不是一劳永逸的“重启键”,而是终身管理的“启动键”。
手术风险不容忽视。短期可能出血、吻合口瘘,危及生命;长期则面临营养不良、胃食管反流、胆结石、体重反弹等问题。所有接受手术者,必须终身补充维生素,定期复查。而李江的悲剧,正是提醒我们:当身体已处于代谢崩溃边缘,任何外科干预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可如果不动刀,还能怎么办?
答案其实早已写在无数普通人的生活里。
天津大学硕士毛天秦,曾重达220斤,10个月里靠每天3小时运动和严格饮食,减下75斤,最终完成半马;中国石油大学的陶凉,为摆脱脂肪肝和社交尴尬,8个月减45斤,还带动整个宿舍成了“健身天团”;办公室白领小李,28岁查出脂肪肝和高血压,6个月通过“2-1-1餐盘法”和每日快走,体重从160斤降至125斤,体检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是极端节食,不是疯狂运动,而是把减重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们吃够蛋白质、多吃蔬菜、控制精米白面,每餐七八分饱;他们不追求一次跑十公里,而是每天快走半小时,每周练两三次力量;他们记录体重、拍照对比,用微小的正反馈维持动力;他们允许偶尔聚餐,但懂得“吃八分饱就停筷”;他们不再为“穿得下旧牛仔裤”而坚持,而是为“早上起床不喘”“开会不再犯困”而自律。
这些改变,没有手术刀的锋利,却比任何器械都更接近健康的本质。
《指南》将饮食、运动、行为管理列为肥胖治疗的“Ⅰ类推荐”——最高级别。因为真正的减重,从来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而是一次缓慢而坚定的自我重建。它不靠外力切割,而是靠内在习惯的重塑。它不承诺“月瘦30斤”,但能带来血压下降、睡眠变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这些实实在在的回报。
![]()
李江的离世,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当健康被简化为一个体重数字,当手术被当作捷径,我们可能正在用生命支付代价。而卫健委那句“健康饮食与运动仍是减重首选”,不是官样文章,而是用无数案例验证过的朴素真理。
减肥不该是一场豪赌。真正的出路,不在手术台上,而在我们每天拿起筷子的那一刻,在下班后选择走路回家的那一次,在深夜拒绝宵夜的那一次克制里。
健康从无奇迹,只有日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