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顿涅茨克州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再度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
普京要求俄军在11月中旬拿下红军城,而泽连斯基披露,俄军在该方向集结兵力多达17万,展开了自巴赫穆特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击。
![]()
重兵集结、激烈的巷战传闻以及真假难辨的前线报告,让人不禁追问:
红军城那方真正占据上风?而这场战役的胜负,又将由什么决定?
事实远比外界的情绪更复杂。
红军城之战,不仅考验炮火与钢铁的碰撞,更考验情报、后勤、社会承受力与政治意志。
换言之,决定胜负的关键,极可能并不在战场本身。
![]()
一, 红军城,为何成为俄乌战争新焦点?
这座战前人口仅约6万的乌东小城,如今正承受着俄军如潮水般的猛攻。
据美国“战争研究所”分析,俄军已推进至米尔诺格勒东南郊区——红军城的重要卫星城。而乌克兰开源情报团体则发出警告:乌军若要遏制俄军进一步渗透,至少需投入一个旅级作战单位。
俄军不惜代价,持续采用被称为“千刀万剐”的小股渗透战术,在红军城与乌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残酷巷战。
![]()
为何这座小城引发双方如此激烈争夺?
关键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首先,红军城地处顿涅茨克州中部,是连接俄控区与乌军纵深防线的交通枢纽。一旦被俄军攻占,将直接威胁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洛维扬斯克防御体系,为俄军在东线开启新一轮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对乌军而言,红军城是消耗俄军主力的理想战场。复杂的城市地形与丰富的防御纵深,让乌军有望通过持久防守拖垮俄军的进攻势头。
第三,红军城之争更是一场政治较量。
乌克兰需要通过坚守此地向欧美盟友展示抵抗决心、维系援助信心;而俄罗斯也亟需一场关键胜利以提振国内军民士气。
因此,双方都深知——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斗。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多次亲临前线,既为稳定防线,也在伺机反击。
倘若乌军能在此重创俄军第51集团军,东线战局或将迎来重大转机。
![]()
二, 兵力比较:17万≠主力总攻,俄军“拳头”力量有限。
俄军在俄乌战场的总兵力约60万,具备野战攻坚能力者仅10–20万,而真正能实施突破的“尖刀部队”仅占数万人。
其中,第51集团军作为俄军在顿巴斯主要突击力量,一直承担“攻坚型作战”。
也就是说,红军城方向虽然部署17万兵力,但承担主攻任务的,仍是其中最具战斗力的少数部队。
大量人员用于火力支援、掩护与后勤。
这种“层级攻势”可延长攻势时间,却削弱攻击锋芒。
一旦“尖刀”受挫,整个攻势体系易陷停滞。
而乌军则在防御体系上积累多年经验。其在红军城周边构筑多层防御区、掩体群及“无人机监控走廊”,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优势实现防御效率最大化。
人数劣势与技术优势之间的对撞,造就了当前的僵局。
![]()
三,舆论:真假难辨的战场信息迷雾
红军城不仅是血肉磨坊,更是信息战的核心节点。
俄方媒体不断释放“已进入城区”、“乌军崩溃”等消息,以塑造主动进攻形象;而乌方公布的视频与前线将领声明,则显示城市仍在乌方控制下,渗透部队被广泛击退。
在社交媒体与战争宣传交织的时代,一条影像、一次爆炸、甚至一个地名坐标,都会被迅速放大。
双方都明白,“掌握舆论高点”,等同于在心理战上先赢一局。
因此,“战线压缩”与“包围突破”的真相,常被掩盖信息的迷雾中。
若从情报角度推测,目前战况应为局部接触频繁、攻守胶着。
俄军已经渗透城区边缘,但无法形成纵深控制;乌军虽承压,但仍稳住关键防区。
这意味着,红军城之战仍处在“战略相持”阶段,谈“失守”或“攻占”都为时尚早。
![]()
四、真正决定胜负的战场:无人机袭俄、石油战与后勤博弈
红军城之战的走向,短期看前线,长期看体系。
它受到三重关键因素制约:
天气与技术的变量:乌军高度依赖无人机体系,一旦进入漫长阴雪季,其侦察与打击精度将下降,俄军趁机推进的窗口可能出现。
后勤能力与资源储备:若俄军无法保证精锐的持续补充,其攻势会像巴赫穆特后期那样陷入“进一城、损一师”的困境。
西方援助的节奏与规模:若乌克兰在冬季前获得充足防空与远程火力支援,其守势将显著增强;反之,则可能因为补给枯竭而被迫收缩阵线。
自2024年起,乌军开始对俄境内炼油厂、储油设施展开密集无人机打击,最远深入俄境千余公里。大量重要能源设施受损,使俄国内燃料供应与军用物流承压。
这是一种典型的“远程战略削弱”——不用面对面的炮火,也能切断对方的战争动脉。
相对而言,俄军所面临的后勤挑战愈加复杂。
持续的高强度攻势要求庞大弹药与人力补给,而能源体系受创、铁路运输迟滞,都意味着其攻势难以长期维持。
俄方虽暂时保有火力优势,但战争持久力正在被逐步稀释。
![]()
结论:胜负关键不在一城一地,而在体系
从战术层面看,俄军当前仍凭数量与火力保持部分主动;从战略层面看,乌军凭韧性、防御体系和外部支持坚守关键阵地。
短期内“谁占优势”的答案或许模糊,但长期走势越来越清晰:
若俄军无法在短期内拿下红军城,则其消耗将反噬自身;
若乌军能依靠远程打击削弱俄方后勤体系,则能逐步转守为攻。
红军城之战,是战争持久化、体系化的缩影。
它让人看到,现代战争早已不是“钢铁与人命”的简单较量,而是综合国力、科技创新、情报掌控与社会心理的全面对抗。
真正的胜负,也许不会在炮火中揭晓,而在于谁能先撑过漫长的消耗,谁能让产业链、能源系统与国民意志相互支撑。
红军城郊外,一名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告诉《纽约时报》:“局势非常艰难,因为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已经被渗透了。他们仍在不断增兵,逐步蚕食,试图用他们的兵力完全渗透这座城市。”
![]()
而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决策者们在11月中旬的最后期限前焦躁不安。
红军城仿佛成了整个俄乌战争的微缩景观——表面上是坦克与大炮的较量,实际上是两个国家、两种体系的全方位竞争。
城墙可以被炮弹摧毁,但真正的防线,却构筑在国家的耐力与韧性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