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2025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在成都西村大院举行。本届人文城市奖共设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生态友好、建筑贡献、城市创新五个子奖项和一个组委会特别奖。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自今年5月起正式启动,初审团从全国187个提名项目中投票选出入围名单,终审团历时三个月实地走访25个入围项目后,于10月中旬完成了最后一轮投票。
盛典现场,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以下简称东郊记忆)项目荣获组委会特别大奖。在组委会特别奖的颁奖词中提到——东郊记忆的获奖揭示出一条朴素真理:人心向背,才是真正揭示城市空间兴衰的底层逻辑。
![]()
成都传媒集团主导
实现从工业遗存到时尚地标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成都东郊记忆在成都传媒集团的主导下,成功实现了从工业遗存到时尚地标的华丽转身。
在功能定位上,东郊记忆园区进行了大胆创新:成都传媒集团党委按照“国际时尚产业园”新定位,明确突出“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国潮化”的发展方向。这一新定位使得园区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众多新品牌、新资源的入驻,新业态、新场景也逐步呈现。
![]()
东郊记忆园区中央大道(摄影 王勤)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东郊记忆园区的成效初显。业态方面,园区围绕音乐艺术、时尚展演等6大业态开展精准招商,招引了众多彰显文化自信、设计感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品牌方面,园区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时尚展秀,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管理方面,国企、民企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建成了公共服务管理数字平台,提升了园区管理效能。
![]()
游客在东郊记忆网红墙前排队打卡(摄影 王勤)
效益方面,园区实现了营收和游客数量的双增长,由连续10年平均每年亏损2000万元到去年为集团贡献利润4800万元,每年迎接游客超1700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今的东郊记忆已打造20余个功能各具的展演场馆,拥有36个商业+办公楼宇空间,入驻商企超300家,构建起“展演艺术区+数字文创+潮流商业”的产业生态,初步实现全时段、全年龄、全客群的覆盖,吸引到多个首展、首秀、首店落地,每年迎接游客超1700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东郊记忆改造第一人刘家琨:
保留最独特的本质,如此才可能长久
颁奖典礼前,作为东郊记忆改造方案的第一设计者,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当时自己对团队的核心要求——尽可能保留这座工厂原本的特质和肌理。
东郊记忆是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于此类基于工业遗存的空间载体,刘家琨清楚地看到厂区本身因其工业属性而注重效率的特质。
![]()
图据家琨建筑
“园区里那些四通八达的路网和厂房开阔的空间,都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刘家琨说,“虽然是要进行改造焕新,但这种独特的建筑肌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和未来竞争力,所以我是坚决进行保留,跟团队说不要光想着做新的东西,核心思想就是保留。”
东郊记忆刚刚开始改造的时候,刘家琨还觉得这个厂区位置偏远,如今随着这座城市的不断生长扩张,园区已成为人气旺盛的CBD区域之一。“在这片繁华之中,这样的差异化气质更是格外显得珍贵,在当年的诸多留白之处,仍可以添加新的可能性与亮点。”他说,“所以我觉得今后仍然要紧紧抓住每座建筑自身特有的资源,本质性的东西不要损毁,如此才可能长久,日后根据新的需求做出的各种小改变才能有所依附。”
![]()
图据家琨建筑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东郊记忆园区将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不断推动园区的提质升级,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曾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