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6日,百利天恒公布了第三季的营收额,单季营收竟然将近19亿,不仅如此,甚至就连净利润也高达6亿多。
可很少有人知道,今年上半年,这家公司还处在营收数据惨淡的阶段,营收仅1.71亿元,不禁让人好奇,创始人究竟做了什么才让这家公司“死而复生”,而且还成为了中国药企行业的一匹黑马?
![]()
逆转乾坤
10月26日晚间,一份季报在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主角叫百利天恒,一家登陆A股还不到三年的公司。
这份报告的数据简直让人匪夷所思,第三季度单季,营收额接近19亿,增速竟然超16倍,而净利润更是超过6个亿。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家公司的上半年财报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营收1.71亿元,同比剧烈下滑了96.92%。
![]()
营收暴跌,股价却疯涨,这种看似完全违背市场逻辑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如今百利天恒的股价已经站上354元/股,相较于发行价,增长超过10倍,市值逼近1500亿人民币。
这一切并非简单的财务魔术,而是一场布局超过十年、险中求胜的战略豪赌,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故事的答案,要从这场赌局的构成说起。
掌舵这场豪赌的,是创始人朱义,他的背景在医药圈里显得有些“非主流”,大学里他学的是无线电,到了硕士阶段才转向生物物理。
![]()
这样的跨界背景,加上早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塑造了他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创业初期那种因资金匮乏而四处碰壁的窘境,更是让他下定决心,要研发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药物。
1996年,百利药业成立,但朱义很清楚,上来就搞创新药,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他最初的商业模式相当务实,先购买其他药厂的品种来生产,活下去再说。
首款产品叫“新博林”,是一种抗病毒药,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上市,早期的年销售额也就200万元,但这笔钱,成了公司活下去的现金流。
![]()
直到2006年,专门负责研发的天恒药业成立,最初的方向也是仿制药,但朱义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个原创药的梦。
真正的战略转向发生在2011年,从2014年开始,朱义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将仿制药业务赚来的利润,几乎一分不剩地全部投入到前途未卜的创新药研发中。
这种“仿养创”的模式并不新鲜,但执行得如此彻底,比大多数同行早了将近五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一场“全押”。
![]()
更疯狂的是他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当国内药企还在成熟靶点上激烈内卷时,朱义亲自制定科研方向,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几乎无人敢碰的领域,高难度的双抗ADC。
在外界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赌注已经押下,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开牌的时刻,终于来了。
公司核心在研药物BL-B01D1,一款双抗ADC,凭借其全球唯一的核心技术,登上了世界肺癌大会的舞台。
![]()
它交出的临床数据,足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在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惊人的100%!
这意味着,对于某些已经无路可走的患者,这款药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希望,它的关键优势,不仅在于突破了技术的难关,更在于漂亮地解决了耐药性这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那些已经产生耐药性的患者,BL-B01D1能够将肿瘤的控制时间延长到12.5个月,这个数据,在目前的同类药物中,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成绩,简单来说,它为部分患者将有效的治疗时间,延长了将近一倍。
![]()
这份数据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商业价值的核爆,国际医药巨头闻风而动,最终达成了一项金额高达84亿美元的单产品交易。
这次交易,让百利天恒这家曾经的抗癌药研发“跟跑者”,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领跑者”,也展现了公司强大的单点突破能力,胜利的果实无比诱人,但要真正把它装进口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监管审批,好消息是,今年8月,BL-B01D1的复发鼻咽癌适应症已经被纳入优先审评,如果一切顺利,部分患者有望在2026年用上这款新药,但“顺利”二字,在创新药的世界里总是充满了变数。
![]()
接踵而至的是定价和商业化的挑战,一款新药的定价,初期为了回收天价的研发成本,价格往往较高,可以参考的是,某款ADC药物上市初期,年费用高达50万,直到进入医保后才降至10万,而百利天恒作为本土研发企业,成本上预计会低于进口药,但这依然会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更严峻的考验在于,公司此前从未有过独立商业化创新药的经验,如何将药品有效地铺设到全国成千上万家医院,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是对团队能力的一次大考。
即便手握王牌,百利天恒的未来也并非一片坦途,市场已经提前给出了接近1500亿的估值,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未来3年,公司还存在近50亿的资金缺口。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登陆A股不足三年的百利天恒,已经启动了在H股上市的申请,并且已经通过了聆讯,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后续的研发和商业化备足弹药。
在中国的创新药江湖里,恒瑞医药是一座绕不开的高山,很多人都好奇,百利天恒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恒瑞”?
两家公司确实有着相似的起点,它们都从仿制药起家,通过“仿养创”的模式,完成了原始资本和研发能力的积累。
![]()
如今的恒瑞,已经成功转型,创新药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60%,它的成功,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高研发投入,和深厚得令人敬畏的管线布局之上。
对比之下,百利天恒的差距依然明显,当恒瑞已经拥有10个进入III期临床的项目时,百利天恒的管线厚度还远远不够。
一个爆款产品可以撑起一家公司的市值,但要成为一家伟大的药企,需要源源不断的后续产品梯队,从单一突破到体系化作战,这条路恒瑞走了数十年。
![]()
百利天恒无疑具备了成为“下一个恒瑞”的巨大潜质,但时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平衡研发的持续投入与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朱义和他的团队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回看百利天恒的崛起,这确实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穿越周期的研发定力,以及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是它成功的核心,而非简单的资本堆砌。
朱义,这位曾经的四川地区首富,用近乎偏执的坚持,赌赢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局。
![]()
笔者观点
这场胜利,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千亿市值,更为无数中国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改变“用不起、等不到”困局的曙光。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BL-B01D1并非什么“万能神药”,后续管线能否持续产出,依然是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