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尚湖镇的水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划破秋季的薄雾。1995年出生的连云港小伙杨金橙站在田埂上。屏幕里的数据曲线与脚下泥土的湿度同步跳动……
董浜镇的乡村道路上,“90后”青年李中奇正与妻子一起将一箱箱“黄金小玉米”搬上冷链车,箱子上贴着电商平台二维码。
这些画面,是常熟新农人群像的日常“切片”。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印象被科技、品牌与产业链重构,一群年轻人正在常熟这座舞台上,书写着“洄游”家乡的青春答卷。
目前,常熟市高度重视新农人的相关扶持工作。截至目前,常熟市累计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典型115人。“十四五”期间,常熟市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31名,通过认定管理、资格复核、组织培训、开展社保补贴等工作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此基础上,常熟出台“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青年人才乡村集聚行动,积极开展新农人培训、新农技推广等工作,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紧紧围绕水稻、蔬菜、渔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相关工作,辅以农机安全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学法用法等配套培训课程,分类灵活开展多样的培训课程。
科技让土地长出新的语言
“父母用锄头,我用无人机。”杨金橙的农机仓库里,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与传统的锄头并列摆放。这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农二代”,如今是常熟农业圈知名的“飞机教练”。
大学毕业后,杨金橙就选择回到乡村。父母在常熟的土地上进行农业创业多年。他们一家三口早已融入于此。“有时候,看着辛苦操劳的爸爸妈妈,真的感到很心疼。”杨金橙花费数万元买来农场里的第一架植保无人机。
让他没想到的是,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更省成本,且异常高效。熟练掌握后,杨金橙琢磨起创业的新路子。他以每亩地7至10元的价格,为邻里乡亲的农田喷洒农药。这样不仅可以赚到一点钱,也可以帮助乡亲们解决眼前难题。
此后,通过常熟当地政府链接的农机培训资源,他不仅将自家农田管理效率提升几倍,更培训出30余名“飞手”,每年完成5万亩跨区作业。
科技赋能的故事同样在董浜镇上演。李中奇曾目睹父辈因蔬菜滞销、土壤退化陷入困境,决心用科学种植技术改变现状。
作为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习生,他和同为研究生的妻子首次接触到“黄金小玉米”,深埋心底的田园梦就此萌芽。
毕业后,这对年轻夫妻承包50亩荒地,他们白天在田垄间劳作,夜晚挑灯学习。微生物技术让首批玉米亩产达300斤,李中奇确信科技兴农这条路走对了。
值得关注的是,团常熟市委的“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成为技术落地的毛细血管。通过结对种植养殖大户、组织“新农人”主播实训,青春力量正将实验室成果“翻译”成田间实践。常熟团市委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技术成为新农人最硬核的工具。”
产业链上的青春突围
阳澄湖边的养殖基地内,赵凌洋指着实时传输水质数据的屏幕介绍:“这里的大闸蟹住的是‘智能公寓’。”从18岁在北京高校创业,到返乡整合水产合作社、成立深加工公司,这位“养蟹能手”用15年搭建起一二三产融合的版图。
多年前,赵凌洋在北京创业。彼时,他开设中央厨房,为高校学生的午餐、晚餐提供“新选择”。“那个时候还没有外卖,电话一叫,我就负责安排配送!”提起那段经历,赵凌洋有许多启发。
其实,他的父辈是以养蟹为生。每到螃蟹收获的季节,就有经销商来收购各家各户的螃蟹。“单靠养殖,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延伸产业链。”赵凌洋说。
最终,他选择回到常熟的田间地头,靠着中央厨房的创业经验,研发醉蟹等产品的生产线,推动大闸蟹从季节性消费品向全年性品牌升级。
不少“新农人”破局的底气来源于团常熟市委联合常熟农商银行提供的“新农菁英贷”金融服务,将金融活水引入涉农青年创业群体,提供“普惠、足额、便捷”的信贷服务。围绕乡村产业、特色乡土、乡村治理、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5类青年人才,团常熟市委重点发掘和培育乡村振兴青年典型,在这些年轻人手中,一条鱼、一只蟹的旅行距离,已远远超出池塘的边界。
团常熟市委还深化“青春小店未来+计划”,编制发布经营“避坑指南”,精准对接小店需求,力争全年服务超200家小店,推动青年元素融入农村。
让返乡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如果只是单纯种地,我可能不会留下。”李中奇坦言。真正让他扎根的,是董浜镇提供的免费育苗大棚、团委对接的冷链物流,以及那些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计划”来到田里的年轻面孔。
近三年,常熟通过定向培养、校地合作引入百余名涉农大学生,其中超九成留在“三农”领域。“新农人”在乡村“扎堆”也引发“鲶鱼效应”。农业生产、经营不再是刨土择食。随着黄金小玉米进入规模化生产,李中奇夫妇注册“董小棒”商标,借助镇党委搭建的农蔬直通车和抖音直播平台,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良好的品牌效应让产品形态从鲜食拓展至冷冻、真空即食等多元品类。从50亩试验田到500亩产业基地,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黄金小玉米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土地蕴藏的青春力量。
另一方面,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定制新农干”培育工程也像一条隐形纽带:扬州大学涉农定向生已有多名毕业生到村社工作;苏州农职院的358名委培生中,49人继续深造,88人进入涉农岗位。团常熟市委通过“青春小店未来+计划”扶持67家青年创业项目,让农创生态渐成森林。
夜幕降临时,杨金橙的无人机仍在稻田上空巡检。他说:“老一辈觉得离开土地才算出息,但我们证明,土地能长出更大的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