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7日讯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在济宁广袤田野上,一场围绕“人”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今年以来,济宁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精准培育”激活“人才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组织有力,培育体系日趋完善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场场“田间课堂”走进乡村,一次次冬春大培训贴近农时,围绕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以及设施蔬菜管理,开展针对性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提升。
资源整合,培育基础不断夯实
2025年,济宁市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起154人的市级农技人员师资库和162人的乡土专家师资库,遴选市级专业培训基地46个、农民田间学校57个。其中,12家新型经营主体成功入选中央农广校第二批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为培育工作提供了坚实平台。
目标明确,培训内容精准聚焦
9月5日,《济宁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全年计划培育2995人,聚焦粮油生产、特色产业、数字农业、外向型经济、乡村文化等重点领域,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确保“培有所用、学有所成”。
规范管理,培训质量有效保障
通过公开遴选,山东安泰职业培训学院等4家机构成为市级培训机构,确保培训工作专业、规范、高效。9月19日,全市召开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会议,进一步压实县区责任,明确时间节点,推动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创新模式,培训实效显著提升
截至10月底,已举办县级粮油产能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乡村建设治理等培训班9期,培训447人。11月还将面向农产品电商、乡村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新业态带头人、文明乡风建设等市级培训班4期,推动培训从“课堂”走向“田间”,从“理论”走向“实践”。
面对挑战,灵活应对不误农时
尽管今秋降雨偏多,秋收推迟,给培训安排带来一定压力,济宁市及时调整计划,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确保农民“忙时不误农、闲时能充电”,做到培训与生产两不误。
据了解,下一步,济宁市将继续加快培训进度,强化质量监管,推动“田间课堂+线上辅导”“实操+观摩”等多元教学模式融合,加强训后跟踪服务,做好总结评价与宣传推广,全力打造一支支撑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济宁市正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三农”答卷。
闪电新闻记者 杨晓旭 通讯员 于卿 王广鹏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