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号,日本的HTV-X1号货运飞船跟国际空间站是完成了对接。
这一艘10月26号发射的,宣称是具备了月球货运能力的新一代的飞船,全程是耗时了四天多的时间,并且没有采取自主对接的技术,需要由国际空间站内的日本宇航员油井龟美也操作机械臂抓取以后,再拖拽到对接端口完成衔接的。
这一场备受日本航天界重视的发射,在全球的网络上反响很平淡。
![]()
核心的原因很直接:那就是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从来是靠硬实力支撑的,缺乏突破性的技术,过度地依附他国的计划,自然是难以获得广泛的关注的。
HTV-X的研发之路也是充满波折的,这个项目是在2015年立项的,原来是定在2021年发售的,后来因为设计的调整,H3运载火箭发射失败等多个问题是多次的推迟时间,最终是拖延到了2025年的10月份才成功的升空。
根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公告,这个运载能力是从老款的HTV飞船的4吨提升到了近6吨,最长的在轨时间是可以达到一年半的,看似是有明显的进步。
![]()
但是横向对比国际的同类产品,差距就一目了然: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是达到了7.5吨左右,对接速度最快仅仅只需要2个小时零7分钟,常规的任务也是仅需要3个小时到6.5个小时这样。
美国的龙飞船。对接耗时是15个小时到29个小时之间,俄罗斯的进步飞船需要2~3天的时间,都是大幅度的快于HTV-X的4天对接周期的。
更关键的就是,HTV-X的“探月愿景”是缺乏核心的技术支撑的。
![]()
月球门户空间站距离地球很遥远,无法长期的驻守,宇航员必须要依赖非常自主对接的技术。
但是HTV-X沿用的“机械臂抓取”模式,在深空环境中是完全不适用的。
另外就是月球的轨道辐射强度远超近地轨道,这一个飞船目前还没有配备对应的一个防护系统,在现在的这个阶段,根本就不具备近月飞行的能力。
![]()
这一艘飞船的探月计划,从一开始就深度的绑定着美国的航天战略。2021年日本跟NASA签订了协议,明确了HTV-X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美国主导的月球门户空间站提供补给的。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也承认了,他们在2030年前送宇航员登月的目标,是需要完全地借助美国的航天器来实现。
就连NASA前代理局长都公开表示,这一艘飞船的成功是美国太空领导力的一个里程碑,直白地凸显出了他们附属的一个地位。
![]()
反观中国的航天,就已经走出了自主创新的一条坚实的道路,中国天舟系列飞船的快速自主对接技术,经过了多次的验证,成为了全球太空货运效率的标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024年公告,新一代的载人飞船“梦舟”已经是明确的包含了登月的型号“梦舟Y”,目前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出让研制的阶段,具备了载人执行月球任务的一个技术基础。
从近地轨道货运再到深空探测准备,中国的航天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了自主研发的一个核心技术之上的。
![]()
HTV-X的市场遇冷,恰恰也是印证了在航天领域的一个铁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的突破核心的技术,坚持自主的研发,才能真正的站稳脚跟。
日本的这一次发射虽然是展现出了航天的野心,但是技术的短板跟依附性的定位,也使得他们难以成为深空探索的一个核心的力量。
中国的航天是从追赶到部分领先,靠的正是不依赖,不盲从的一个实干精神,未来的太空探索赛道上核心的技术的较量将会更加的激烈,而自主创新始终是最坚实的一个底线。
参考来源
1. 新华网:《日本新一代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2025年10月30日)
2. 新华网:《日本发射新一代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货》(2025年10月26日)
3.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公告(2025年10月26日、10月30日)
4. 光明网:《太空包裹3小时“闪送” 天舟九号飞船上演“万里穿针”》(2025年7月15日)
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正式确定》(2024年2月24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