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留学契机
大一结束的那个夏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一个问题反复在我脑海中盘旋:凭我当时的学历和背景,真的能支撑起心中的野心吗?作为深圳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本科学习确实让我积累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我总觉得自己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仿佛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前方等待,只是我暂时找不到通往那里的路径。
![]()
这种迷茫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方向。我意识到,想要打破当前的局限,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留学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虽然我清楚这条路必然充满挑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战雅思、准备申请材料、修改文书,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背后的可能性,让我充满了动力。我渴望通过留学,接触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更前沿的知识,也让自己的背景更具竞争力。
大二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关注到了 “指南者留学” 的公众号。翻看里面的留学案例和申请干货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那时的我,焦虑感比迷茫更甚 —— 因为大一时的懒散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我的绩点只有 81 分,这个分数与我心中理想院校的要求差距不小,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机会申请到不错的学校。
带着这份急切与不安,我主动联系了指南者的丹丹老师,开口就问:“以我现在的成绩,还能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 丹丹老师的耐心和专业,像一剂定心丸,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告诉我,虽然我的绩点不算突出,但深圳大学在香港地区有一定的认可度,往年也有和我绩点相近的学长学姐成功申请到香港的顶尖高校。不过,她也毫不避讳地强调,GPA 依然是留学申请中的关键因素,绩点越高,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
这次沟通让我彻底清醒:如果想拿到梦校的 offer,必须立刻改变现状。也是从这时起,我初步将申请目标锁定在英港新地区 ——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高校排名靠前、教育质量有保障;另一方面,香港的地理位置和就业政策对我吸引力很大,比如毕业后能获得两年 IANG 签证,多了一份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而最初,香港理工大学的知识及科技管理理学硕士项目是我的重点目标之一,不仅因为这个项目的跨学科设置很适合我,还因为初中时去过港理工,校园里的红砖建筑和理工风格让我印象深刻,心里早已对这所学校有了好感。就这样,在明确了留学的方向和初步目标后,我开始为申请做全方位的准备。
二、申请过程
确定留学方向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硬背景,而核心就是提高 GPA。我购买了指南者留学的服务,老师们根据我的情况,为我量身定制了详细的学业规划,帮我梳理了影响申请的关键因素 —— 硬背景(院校、GPA、专业、标准化考试)和软背景(实习、科研),并强调硬背景是申请的基本门槛,一旦不达标,软背景再丰富也难以弥补。
![]()
既然院校背景无法改变,我就把重心放在 GPA 和专业背景上。通过和指南者老师沟通,我了解到很多项目不强制要求本科专业,但会看重相关知识积累,比如核心课程成绩和相关经历。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发展专业,就要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等课程成绩达到 84 分以上。于是,我列出了目标专业的必修课程及分数要求,开始调整选课计划:大二时,在本专业课程外选修了证券投资学、财务报表分析等金融课程;大三又选择了 C 语言、C++、Python、数据结构等计算机课程。我没有选 “水课” 刷绩点,因为那样既学不到实质知识,还可能影响核心课成绩,反而专注于核心课程的学习,最终金融和计算机相关课程成绩都达到了 90 分以上,总绩点也从 81 分提升到了 85.7 分。我还发现,以客观题为主的计算机和金融课程相对更容易拿高分,这也为我提升绩点提供了思路。
软背景方面,大二到大三期间,我先后做了四段实习:华泰证券、某贸易公司(进出口单证制作与银行单证审核)、天风证券商社组、某 web3 企业产品岗。其中,天风证券的实习让我印象最深 —— 那段时间,我一边上课、一边备考 CFA、一边完成实习任务,三线并行的压力让那段日子成了 “人生至暗时刻”。每天早上既要上课又要去实习,晚上则熬夜复习 CFA,常常到自习室关灯才离开。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将课堂上学的金融知识付诸实践:从一开始对研究所运作一无所知,到慢慢掌握市场数据分析方法,最终能独立从零开始撰写研报,也让我真正踏入了金融领域的门槛,更培养了我的抗压能力和自律性。此外,我还参与了快递行业重点标的圆通速递投资分析科研项目、农产品直达用户配送模式的大创竞赛,这些经历让我的软背景更加多元化。
![]()
申请投递阶段,我按照计划投递了英港新的院校。最初,我满怀期待地申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目标项目,却在后期收到了拒信,这让我一度有些失落。不过,很快我就收到了第一封 offer—— 南安普顿大学数字战略与信息系统理学硕士,之后格拉斯哥大学(信息技术、金融经济学)、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利兹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与数字创新)的 offer 也陆续到来,甚至还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气候变化:科学、社会与解决方案)、爱丁堡大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南洋理工大学的 offer。
香港地区的申请则让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我在港校申请通道开放后就立刻投递了材料,却看着别人在一轮申请中拿到 offer,自己却迟迟没有消息,一度焦虑到每天刷小红书看别人的 “上岸” 动态,后来索性投入到 web3 企业的产品实习中,转移注意力。转机发生在 1 月底:那天我正在上班,沉寂已久的腾讯邮箱突然收到一封英文邮件,标题里的 “hku、pre-offer” 让我瞬间心跳加速 —— 这是香港大学房地产学理学硕士的推研信!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第二天就果断辞掉实习,回家给爸妈报喜讯。2 月份,我顺利收到港大的 con offer,立刻交了 13 万港币的留位费。虽然当时手里有曼大、爱丁堡、NTU 等 QS50 院校的 offer,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它们,选择了港大 —— 不仅因为港大是我心中的 “白月光”,更因为香港地区的认可度更高,还能赠送两年 IANG 签证,多了一份工作机会,这是我理性权衡后的选择。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想给学弟学妹们几点建议:第一,一定要提前规划,明确目标院校和专业,尤其是跨专业申请的同学,要尽早补全相关课程和知识背景,不要等到申请时才焦虑背景不足;第二,重视 GPA,英国很多学校有明确的 list 和 GPA 要求,港新虽无公开 list,但也倾向于 “择 GPA 优录取”,核心课程成绩更是关键,建议先优先提升 GPA,再考虑其他背景;第三,不要害怕寻求专业帮助,像指南者留学这样的机构能提供个性化规划,帮你少走弯路;第四,递交申请后不要过度焦虑,与其每天刷邮箱和社交平台,不如投入实习或其他有意义的事,英国院校多为 rolling 制,1-2 个月会出结果,港新可能会 “养鱼”(分批审核),没收到拒信就有机会;第五,一定要准备保底院校,推荐选择英国院校,留位费一般在 5k-2w 人民币,部分学校(如利兹)甚至不需要留位费,避免因没有保底校而面临 “全拒得”、被迫 gap 的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