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荷兰议会众议院选举投票日当天,选民在投票站前排起长队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全球汽车产业却因一场由看守政府引发的风暴陷入混乱。
这场选举的出口民调显示,由罗布·耶滕领导的六六民主党以27个席位暂时领先,但比结果更受国际关注的,是前首相斯霍夫领导的看守内阁在卸任前制造的“安世半导体事件”。
这场涉及147亿元资产接管、引发45亿欧元产业链损失的政治操作,不仅暴露了荷兰制度设计的漏洞,更将全球供应链推向危机边缘。
![]()
接管事件下的政治风暴
安世半导体原为荷兰本土企业,2018年至2020年间被中国企业闻泰科技以380.6亿元全资收购。
此后五年,该企业为荷兰缴纳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在奈梅亨设立的运营总部成为欧洲车规芯片的核心供应商,其1200项专利覆盖全球1/3车企的独家供应链。
![]()
然而2025年6月斯霍夫政府因内部矛盾倒台后,本应仅维持日常行政的看守内阁,却在9月30日突然动用《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荷兰全部资产,强行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并试图将企业切割给荷兰本土企业接管。
这一决策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施压,荷兰媒体披露,美国政府6月以取消制裁豁免相威胁,要求荷兰配合“去中国化”战略。
![]()
斯霍夫政府选择在选举前一个月行动,既是为了向美国表忠心换取政治支持,也是试图通过“反华牌”挽救自民党低迷的支持率。
但这种政治投机迅速引发反噬,中国在48小时内切断对欧高端芯片供应,导致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墨西哥本田生产线、巴西车企库存仅剩两周等连锁反应。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10月以来欧洲汽车零部件短缺损失已超45亿欧元,全球1/3车企面临6至12个月的产能过渡期。
![]()
看守政府的“破罐破摔”
根据荷兰宪法,看守内阁的职责仅限于维持国家正常运转,不得制定重大政策或推动争议性决策,但斯霍夫政府显然越过了这条红线,而其决策过程也存在着三重悖论。
法律层面,强行接管中企资产违反商业契约精神,经济层面,切断中国供应链导致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阿斯麦(ASML)股价两周内暴跌8%,中国稀土管制更直接冲击其光刻机生产。
![]()
政治层面,看守政府利用制度漏洞将决策责任转嫁给下一届政府,斯霍夫本人在选举后未作任何公开说明便“黯然下台”。
这种“甩锅”行为引发国际社会对荷兰制度成熟性的质疑,德国大型零部件供应商公开表示,因荷兰政策误判被迫暂停多个订单执行,法国、意大利等国车企因芯片断供面临生产停滞,拉美市场因欧洲供应链中断出现订单取消潮。
![]()
更讽刺的是,荷兰国内对安世“技术转移”的指控始终缺乏证据,而闻泰科技迅速在中国东莞、上海工厂重建产能,并通过人民币结算、国内优先条款将欧洲客户重新纳入供应链,形成“中国产能支撑全球,荷兰接管自断生路”的荒诞局面。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中方强烈反制,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典型的歧视性、政治化做法,严重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投资规则。
作为回应,中国启动了对高端芯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精准反制欧洲汽车产业链,由于安世半导体的封装测试产能主要位于中国东莞和上海,且核心技术由中国团队掌握,中方的反制迅速见效。
![]()
产业链的“信任危机”
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荷兰经济命脉,除芯片断供外,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冲击ASML的光刻机制造,该企业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其29%的销售额,而稀土是光刻机核心部件的必需材料。
事件发生后,国际舆论普遍批评荷兰政府的行为是“抢劫式执法”、“政治闹剧”和“战略短视”。
![]()
国际评级机构随即下调荷兰制造业信用评级,多家跨国企业将“荷兰投资风险”纳入评估体系,德国宝马、奔驰等车企公开呼吁欧盟介入调解,法国则试图通过G7框架推动技术脱钩替代方案,但均因中国掌握核心产能而难以实施。
分析指出,荷兰试图以牺牲一家中资企业来换取政治资本,结果不仅未能赢得选票,反而加剧政府危机,最终在同年11月的大选中,传统政党失势,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
新成立的联合政府不得不面对这一遗留难题,修复对华关系、重建外资信心成为其重要议程。
而这场危机也暴露出全球化时代国家行为的连锁效应,安世中国在12小时内破解技术封锁,通过东莞、上海工厂维持欧洲客户供应,迫使大众、博世等企业高管连夜飞往上海重新签约。
这种“商业操作”与“政治干预”的对抗,凸显出核心技术在手的企业对非理性政策的天生免疫力,正如芯片专家所言:“想卡别人脖子,最后卡的是自己。”
![]()
同时,随着六六民主党暂时领先,新政府面临多重挑战,修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稳定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回应选民对“政治投机”的质疑。
中方已明确提出谈判前提,恢复安世半导体正常运营,原CEO回归岗位,而荷兰国内,阿斯麦等企业正游说政府取消对华制裁,以恢复稀土供应;汽车行业则要求政府补偿停产损失,并重建与中国的供应链信任。
![]()
现在这场由看守政府制造的危机,最终演变为对荷兰国家信誉的考验。当斯霍夫政府试图用“外部矛盾”转移内部压力时,不仅让400亿欧元的全球产业链损失成为现实,更将荷兰推向中美技术竞争的漩涡中心。
结语
这场由看守政府发起的突击行动,非但没有实现其政治目的,反而暴露了西方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战略焦虑与政策失序,而中国凭借日益成熟的产业链掌控力和果断的反制能力,展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意志。
![]()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警钟,在全球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今天,商业决策必须充分评估地缘风险。
同时它也印证了一个现实,在关键科技领域,真正的安全不在于政治打压,而在于技术自主、产能布局和全球协作。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